涉油企业亟须推出原油期货避险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5-12-2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关注度:0]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进口原油和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主要参照西方的原油期货市场价格信号,导致国内石油市场被动跟踪国际油价变化,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较大。伴随着2014年以来油价大跌,国内涉油企业规避价格风险的途径捉襟见肘,企业人士呼吁,应尽快推出...
    长期以来我国进口原油和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主要参照西方的原油期货市场价格信号,导致国内石油市场被动跟踪国际油价变化,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较大。伴随着2014年以来油价大跌,国内涉油企业规避价格风险的途径捉襟见肘,企业人士呼吁,应尽快推出原油期货为国内涉油企业提供有效避险工具。
 
    涉油企业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突破3亿吨,原油进口支出突破2000亿美元。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突破70%。
 
    就原油产业链来看,上中下游主要分为石油开采、冶炼和消费企业,但涉及的行业较多,特别是中端用油企业。各端面临的风险有所区别。
 
    华泰期货分析师王晓黎表示,石油开采企业面临原油销售价格风险;中端用油企业面临采购价格风险,已经超出正常库存水平的库存价格风险,以及产品销售价格风险;终端消费企业则面临燃料采购价格风险,如航空、航运企业等。
 
    王晓黎表示,对炼厂来说,原油期货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对冲原油采购的价格风险;其二,对冲原油及成品油、化工品的库存风险;其三,对冲加工利润波动风险。对产业链其他企业来说,原油期货也将发挥不同作用:首先,可利用原油期货进行库存管理;其次,可灵活安排开工/检修计划;第三,可利用原油期货锁定原油贸易利润;第四,可以利用原油期货锁定资产价值或者利润,增加银行授信。
 
    在市场环境对企业不利的时候,如油价在明显的下跌区间时,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评估将较为严苛,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上锁定原油及产品的价值,或者锁定加工利润确保企业现金流,降低在市场不利环境下的融资难度。
 
    华南某大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C女士表示,国内经济转型,企业正在经历过剩产能出清的艰难过程,大宗商品需求下降,大量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倒闭,石化贸易企业也不例外,库存跌价,银行收紧甚至不放信贷,令贸易资金周转十分困难。
 
    亟须原油期货避险

    C女士认为,当前石化企业还面临两大贸易现状:一是宏观环境恶化,2015年油价在低位震荡,国内价格跌幅小于国外,石化产品难得正挂,贸易有利润,但人民币汇率波动明显加剧,增加难度,2016年上半年油价仍将低位波动,汇率变数更大,挑战更多;二是,自2014年开始,国内石化贸易承受双重打击,一方面是国内资金收紧,另一方面是原油价格大跌,石化贸易极为困难,很多企业艰难经营。
 
    “首先,2014年原油价格暴跌凸显保值的重要性;其次,未来几年价格可能跟2011—2014年相比较有所相似,区间波动概率大。若贸易流转不快,则需要规避价格风险。”C女士解释称,国内石化贸易品大多数是非标产品,保值有难度,进口贸易还需要考虑汇率波动风险、国内只有沥青、甲醇和燃料油期货,与原油期货相关性较高,但却也体现自身品种特性,并不适合所有石化产品的保值。国外的石油期货品种比较多,但却体现国外的市场变化,适合进口贸易的买保值,做库存的买保值难度较大。
 
    据了解,全球有多家商品交易所推出原油期货交易合约,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石油期货交易合约主要有三个,即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期货合约、英国伦敦洲际交易所(ICE)的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合约以及中东迪拜商品交易所(DME)的迪拜高硫原油(DUBAI)期货合约。
 
    在中国推出原油期货,不仅是中国庞大涉油产业链的需要,也是消除亚洲溢价,加快构建一套能够有效反映亚太地区原油供需变化、季节性习惯、消费结构的原油价格体系的需要。
 
    据了解,目前筹备已有四年的上海原油期货上市已经箭在弦上。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在今年9月25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原油期货相关配套政策已于8月底全部出台,待相关工作完成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将择机开展原油期货交易。自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决定修改《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至今年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开展原油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的公告》,原油期货直接配套政策已全部落实,能源中心的各项规则也已全面对外公示。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原油期货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