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产无助涨油价 欧佩克时代结束?
冻结协议是市场份额最大化和减产中间的一种平衡策略,解决不了原油市场本来的过剩问题。
冻结原油产量?这一乍听是重大利好的消息,却令油价再度走上了“跌跌不休”之路。
因为市场马上反应过来,冻结并不等于减产,即使冻结产量,各国也是各怀心事,没有其他国家跟进,效果将大打折扣。加上今日世界能源格局也远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所能掌控,竞争和技术进步已经打破几个国家控制油价和市场的格局。
2月16日,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卡塔尔就冻结石油产量达成共识,同意将石油产量冻结在今年1月11日的水平。
消息公布后,油价一度大幅上涨,随后开始跳水。2月17日,WTI原油再度跌破30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也从近日36美元/桶左右持续走低,一度跌到32.50美元/桶左右,截至昨天22:00,ICE布油为33.7美元/桶。
“市场对减产预期很高,而所谓的冻结无异于不减产。冻结协议是市场份额最大化和减产中间的一种平衡策略,解决不了原油市场本来的过剩问题。”东证期货原油分析师金晓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油价下跌各有苦衷
面对已缩水70%以上的国际油价,产油国终于坐不住了,但油价不只是油价,还涉及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等因素。
要知道,沙特与俄罗斯是在双方政治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签署上述协议的。尽管沙特和俄罗斯是最大的两个原油出口国,但围绕叙利亚内战,俄罗斯支持巴沙尔·阿萨德政权,而沙特支持反对派力量。如今能走到一起,是因为各有苦衷。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唐志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俄罗斯和沙特在原油产量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沙特原来一直坚持要增产,不顾价格,而俄罗斯则要确保价格,现在两国走到一起实现共同目标了,主要是由于低油价,两个国家都受不了,需要合作。”
就沙特而言,“沙特原来的战略是要在低油价下抢占市场,现在决定要放弃这个战略,主要还是国内经济的问题,这两年经济损失很大,外汇储备减少,项目停工、财政赤字,对沙特而言都是很大的困难。”唐志超表示。
走到谈判桌前的俄罗斯显然也有自己的苦衷。俄罗斯财政部最新预测,在没有任何改革的情况下,保守估计,石油价格维持在40美元/桶,2030年之前俄罗斯经济增速将平均为1%~1.3%。这意味着,要想走出近两年的经济衰退,俄罗斯需要4年的时间。即:2016年俄罗斯经济将萎缩0.8%,2017年恢复增长后,直到2020年真实GDP才能恢复到2014年的水平。2014~2030年俄罗斯经济规模总计将增长13%,而真实工资水平恐怕得到2025年才能达到2014年的水平。
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晓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俄罗斯这么做的目的,一是希望在经济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获得宝贵的外汇,二是保持在石油市场的份额。”
王晓泉预计,“俄罗斯正在积极展开能源外交,继沙特之后,还会谋求与其他产油国签署类似协议,也会与伊朗就石油产量问题展开谈判。”
伊朗是最大变量
尽管看似多方握手言和,事实上沙特和俄罗斯的“冻结”产量之举更多只是象征意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分析师亚历山大·纳扎罗夫表示:“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2016年1月的开采量本就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这两个国家,以及委内瑞拉和卡塔尔,本来就没有打算进一步增加2016年的石油产量。不过,对于那些计划在2016年增加产量的国家而言,冻结可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我指的是伊拉克和伊朗。它们对这一协议的反应会比较明确。”
纳扎罗夫表示,伊拉克和伊朗的表态要比俄罗斯和沙特更加重要,“如果他们明天会做出同样的声明,那么价格的变化就会更加剧烈。”
伊朗刚刚被西方解除了原油出口禁令,正谋划着将产量恢复到一定水平,现在要求其必须停止增产,这个要求可能太苛刻了。
伊朗官方预计,解禁后5~6个月,伊朗原油产量可以增加100万桶/天。“保守估算,至2016年底,伊朗原油产量恢复至360万~380万桶/天还是大概率事件。”金晓告诉记者。
“从国际能源署(IEA)2月市场报告公布的数据来看,伊朗石油产量的释放速度并没有其官方所声称的那样快。我们认为,在伊朗石油产量没有恢复至解禁前的水平之前,伊朗应该不会参与任何减产或相关行动。”金晓分析道。
此前,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更是表示:“伊朗与其他产量处于高位的产油国情况不一样,德黑兰不会同意将产量冻结在1月水平之上,我们不会放弃在国际原油市场的份额。”
协议与实施不画等号
不过,即使“两伊”口头同意合作,从未真正达成协议的欧佩克能否真正实施尚存变数。俄罗斯储蓄银行分析师瓦列里·涅斯捷罗夫认为,俄罗斯与欧佩克几个成员国达成的冻结开采量协议其实可信度并不高。
“欧佩克成员国之间从来都没有达成过任何限产协议。即使达成了决议,也只是形式上的,不会被真正遵守,比如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和其他国家。”涅斯捷罗夫表示,计算到底各国遵守职责与否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石油产量的真实数据,在他看来,每年的误差至少得以百万吨计算。
即使是沙特和俄罗斯这两大巨头,会不会减产也存在变数。
“沙特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减产之痛’中充分汲取教训,所以当前的市场份额策略会得到继续执行,也就是说在伊拉克产量不断增长和伊朗石油解禁在即的情况下,沙特不会因为受限于欧佩克配额系统而减少自身的产量,从而为其他欧佩克成员国的产量腾出空间。”金晓此前就对记者指出,沙特财政部去年宣布发行主权债券,似乎就有点要死磕到底的意思。
再看“摇摆因素”俄罗斯。“1986年俄罗斯为了稳定原油价格,和欧佩克共同减产并减少了原油出口,但1998年那次,它们仅口头承诺共同减产,并未真正实施。”兴证期货分析师刘佳利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如果对过去20年俄罗斯与欧佩克在原油减产方面的4次合作加以考察,就能发现它们的合作充满了由争夺市场份额带来的剑拔弩张的局面。
能源格局发生变化
今日的世界能源格局也远非欧佩克所能掌控。涅斯捷罗夫强调:“没有页岩油生产商的加入,没有挪威——开采量正在上升——的加入,没有墨西哥——同样希望增产——的加入,没有巴西的加入,这一任务暂时是不现实的。”
涅斯捷罗夫指出,“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目前每年的开采量是2.5亿吨。近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未来可用的半成品非常多。即使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俄罗斯和欧佩克能达成协议,让价格上升5~10美元/桶,那么美国的开采量就会立刻提高,石油价格就会再次下跌。”
技术革命更是不能忽略的一点,它使得油价“反弹”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国泰君安大类配置团队指出,此次油价下跌呈现出与1985/1986年相似的历史轨迹,不同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高油价(刺激增产)是造成石油市场供求失衡的主要因素,而这次石油供给泛滥的核心动因是技术的突破。
非传统油气开采技术已经催生出了一个等同于全球第四大产油国的新兴产业,其背后更是有着巨量的潜在可采资源。
具体而言,如果将美国的致密油产业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它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第四大产油国,产量规模达到日均450万桶,紧随其后的加拿大和中国的原油产量分别为日均430万桶和420万桶,实现这一切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得益于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突破,美国的致密油开采商已经根本性地改变了全球的原油供应格局。当前各界都抱有一个“幻想”,油价暴跌会否导致页岩油产量大幅萎缩,这可能也是沙特坚持不减产的目的之一。
现在看来,这一预期可能要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