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俄能源合作迈上新历史高位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6-06-06  来源: 瞭望   关注度:0]
摘要: 中俄能源合作以其规模大、领域广、投资多、周期长而堪称世界之最。5月30日,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俄罗斯索契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与俄罗斯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共同主持会议。会议期间,双方就天然气、石油、电力、煤炭、核能、技术装...

中俄能源合作以其规模大、领域广、投资多、周期长而堪称世界之最。5月30日,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俄罗斯索契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与俄罗斯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共同主持会议。会议期间,双方就天然气、石油、电力、煤炭、核能、技术装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广泛共识。

加深能源合作不仅是中俄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也是两国关系重要的基础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健康和可持续地开展能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对双方的国家利益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拉动中俄能源合作的新因素

当前,中俄能源合作与以前相比出现一些促进合作的新因素。从双方的共同面讲,首先是全球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给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带来契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日益向亚太地区倾斜,亚太地区的市场地位更加突出,这对同在该地区的中俄两国来讲都是一个利好消息。欧亚空间区域内的供需关系日趋紧密,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尤其是中俄分别作为该地区最大的油气消费国和生产国,相邻的地缘优势和结构互补优势同时凸显。两国加强能源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会进一步带动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规模和进程,为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第二是促进中俄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因素日益凸显。前十年,中俄两国合作大都集中在国际舞台上,客观上制约着双方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在对外经贸政策上中俄眼光主要都盯着西方,导致两国与西方合作的规模和比例都过大,中俄间的合作政府虽然着力推动,增长幅度往往有限。而十年后的今天,双方发展战略趋同,都面临发展经济和转型的迫切需要,双方都看重彼此经济发展的相互不可替代作用,都视对方为提升经济水平的优先伙伴。

第三是彰显新的共同利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对外合作中的角色已从单一的贸易大国向投资大国转变。对于资金短缺的俄罗斯而言,利用中国投资来扩大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开采和加工能力均十分必要。俄罗斯实现能源领域的现代化,中国则是直接的受益者。未来中国与俄罗斯在金融方面的合作将成为两国经济战略对接和互利关系的新亮点。

在共同利益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俄罗斯国际战略的东方议程与中国亚太战略互动和对接符合双方长远战略利益。实现对接不仅有助于俄实质性地开发远东及融入亚太经济圈,还为中国东北振兴,保障能源资源需求,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中俄在亚太地区的合作也会成为新时期两国经济和安全利益新的契合点。去年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双方签署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就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新成果和维护地区繁荣和稳定共同利益的结晶。

第四是在大国关系中中俄之间独特和健全的合作机制将更加有效地保障未来双方的互动和深层合作。建交20多年来,两国关系不断经受重大事件的严峻考验,人民间互知更为现实和客观,政治互谅和互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各层次的对话与合作机制愈加健全,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将会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丰富并深化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内涵

中俄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双方持续有效地开展能源合作,进一步释放合作的巨大潜力并提高互补性具有战略意义。今后双方在如下几个方面加深合作前景广阔。

充分落实已有协议,继续扩大贸易规模。中俄间尚有一些能源贸易合同由于价格等分歧未能得到落实。双方应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加快中俄油气价格谈判,进一步拓宽电力、核能、煤炭等领域的合作,落实已有能源贸易协议,巩固已有合作成果。同时,中俄能源贸易尚有巨大发展空间。通过两国总理定期磋商机制下设的能源会谈,推动两国企业扩大能源各领域的贸易规模,加深相互依赖水平。

加强能源互联互通建设。目前,中俄间管道油气运输能力相对有限,难以满足两国能源合作需求;海上运输能力亦未得到充分开发。推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内容,当前应加快推动中俄西部管线建设计划的落地、尽快建成中俄东段天然气管线、推动两国达成新的管线建设协议。同时,共建中俄电力桥,实现东北亚电力圈设想,实现能源运力大幅度提升。此外,开展两国间海上油气运输通道建设调研,实现能源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减轻管道运输安全压力。

深入开展能源技术合作。中俄在非传统油气勘探与开发、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正不断成熟,资本力量雄厚;俄罗斯页岩油气储量巨大,产储比优势明显。随着两国扩大能源贸易规模和实施运输通道建设,将大大深化两国能源合作水平。在核能合作方面,可推动水堆技术、浮动核热电站及快堆项目。中俄新能源技术利用方面同样有着广泛合作空间。如俄罗斯已有计划升级国家公共交通,实现油改气,并已下调燃气相关税收,对电动汽车实行零关税;而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对成熟,有较好投资能力。目前,中俄新能源汽车企业间合作已经逐步达成,俄方也在税收、土地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类似的新能源技术及利用合作也将成为两国富有前景的合作领域。

此外,两国企业还应重视在能源领域合作模式的创新问题,以适应两国能源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和加速的现实。诸如在贸易结算方式、融资方式和渠道、利益和项目置换、技术和设备研发、园区建设等方面都有待于创新和实践。

推动中俄能源合作迈上历史新高位

从战略层面规划和统筹中俄能源合作。能源合作涵盖的领域多、周期长、规模大,与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紧密相关,因此做好整体的战略规划十分必要。近年来,中俄陆续在油气、电力、核能等领域签署超大规模长周期的合作协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随着能源合作的深入和扩展,今后在能源各领域还会有新的大型项目上马。考虑到中俄能源合作覆盖面广及其漫长的周期,需要及时制定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专项规划。

从长期合作和综合平衡的角度讲,专项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适应内外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根据俄罗斯远东开发、我国东北振兴战略出现的新形势和新条件,以及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要求,对原有布局作适当调整和补充。二是要从全局出发从长计议。既要重视单一大项目的运作,也要做好整体的平衡和能源各门类的衔接,划分轻重缓急,在能源合作的大框架下统一布局和分阶段地实施。三是妥善处理多重关系:既要看到眼前和局部需求,更要考虑长远和全局的利益;既要看到和抓住机遇,也要重视和化解风险;在统筹平衡中俄双方规划和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两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的对接。四是深入分析以往规划难以落实的案例,总结经验和失误,对重点项目可行性、创新合作方式、市场需求、融资规划、保障措施等事关项目落地的重要环节,进行个性化的周密调研,制定可供操作的政策和措施。

进一步完善对俄能源合作的工作机制。在充分发挥中俄副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健全该机制功能的同时,调动外交、经贸、金融、科研等不同部门的资源,形成对俄能源合作的整体效应;协调部门和能源企业、境内和境外企业的不同利益;组织和引导智库研究涉及俄内政、经济、法律和民情等宏观环境问题。必要时设置对俄能源合作特别代表,从事协调和落实工作。

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妥善处理双方利益关系。长期以来,中俄能源合作之所以磕磕绊绊,步履艰难,更多体现在经济利益的诉求和纠葛上难以达成共识。而正视利益差异,关注对方的诉求,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化解分歧,形成新的利益契合点,这往往是历次中俄能源合作破解障碍,最终取得成功的突破点。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对双方未来合作的重要启示。

中俄应遵循和坚持“长远-全面、市场原则、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三原则,妥善处理以下利益关系:其一,协调在中亚地区的政策。奉行开放和合作的理念既是地区经济发展所必需,也为中俄合作打开广阔空间,未来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中亚,中俄都将是政治和经济的受益者。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秉持的开放共赢原则所带来的合作红利,有助于消除俄及中亚国家对所谓中国“经济扩张”的疑虑:中俄可在涉及民生的道路、水利、电力基础设施方面共同帮助中亚国家;鼓励中、俄、中亚各国企业在地区重大项目中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多赢。

其二,协调中俄能源领域上下游产业合作。能源产业涉及上游的勘探开发、中游的运输、下游的炼化与销售等高附加值产业,能源贸易只是国际能源合作中较为初级的水平。中俄在天津炼化厂和亚马尔气田液化天然气等项目中的合作,开启了中俄能源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通过向俄方开放下游产业,中国实际上为其留出了更多的高产业附加值空间;而俄进一步开放上游合作会使中国获得长期、稳定、价格合理的能源供给。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入合作,将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将大大提升中俄能源合作水平。

其三,协调中俄能源价格分歧。在全球能源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两国政府可着力推动双方企业达成合理价格。进口油气及价格关系到中方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是影响俄财政平衡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而俄罗斯的稳定对中国意义重大。在价格谈判中双方互谅互让,保持灵活立场是符合两国发展利益的。

此外,中俄两国作为全球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大户,可率先探索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这将奠定两国在未来的全球天然气定价机制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在西方大国垄断石油定价权、美国力图增加天然气出口的背景下,中俄共同推动形成市场化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对于提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地位十分必要。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