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作为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已成为全社会、全行业的焦点。
回顾过去,有关我国煤炭产能发生过哪些事?下面,我们以史为鉴,一起聊聊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煤炭产能的那些事儿。
1.改革开放时期:产量迅速增长,扭转供不应求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集体、个体等各类煤矿发展迅速,煤炭产量迅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供不应求的局面,为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保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积极贡献。
2.上世纪80年代:“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使全国矿井数量迅速增加
上世纪80年代,社会经济对煤炭的需求量猛增。为此,国家提出了“有水快流”的方针,实行“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全国矿井数量迅速增加。
3.九十年代后期:煤矿安全问题凸显;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能源需求放缓,煤炭产能过剩。
1996年,我国跃居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达到13.8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41.5倍。但是,小煤矿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非法生产、乱采滥挖、破坏和浪费资源以及伤亡事故多发等问题相当严重。
与此同时,1997年至1998年,亚洲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受此拖累陷入了低谷期,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煤炭产能出现了严重的过剩局面。
4.九十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国务院采取措施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煤炭行业“黄金十年”开始。
1998年,为了解决当时煤炭供大于求的问题,国务院决定采取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压减煤炭产量(即煤炭历史上的“关井压产”)。其措施主要包括:关井压产期间停止审批新建煤矿,并依法取缔没有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以及1997年后在国有煤矿矿区范围内开办的各类小煤矿。关闭和淘汰“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
截至1999年底,关井总数达到3.1万处,压减产量2.5亿吨左右。1999年的煤炭产量比关井压产前的1997年减少近3亿吨。经过3年的努力,2000年煤炭基本恢复了供需平衡。2001年,开启了新一轮产销量的上涨周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煤炭“黄金十年”。
5.自2012年以来:煤炭价格下滑,煤炭产能过剩,国家出台相关救助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炭产业在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后,自2012年5月份以来,市场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3年以来,针对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煤炭行业脱困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煤炭进口量大幅减少、产量无序增长得到遏制,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由于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2015年,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库存居高不下、价格大幅下滑,行业效益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煤炭产能家底大致可以看到两组数据。一组出自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即2015年底煤矿总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煤矿39亿吨,停产煤矿3.08亿吨,新建改扩建煤矿14.96亿吨(其中8亿吨左右属未核准项目)。另一组出自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即2015年底现有实际产能40亿吨左右,在建产能11亿吨左右,大数在51亿吨。但无论哪组数据,从实际的产能来看,都大于当前煤炭的消费量(2015年为39.6亿吨左右,其中约2亿吨为进口煤)。
6.今年以来,限制煤炭产能的措施继续出台,各省份提出具体目标,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的目标有望实现。
今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提出了“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年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总目标。多个部委出台了配套文件,以支持煤炭化解产能过剩。
截至目前,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十三五”期间煤炭化解过剩产能也提出了具体指标,若再考虑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后续去产能的计划,以及神华、中煤、华能等中央企业去产能目标,则国务院提出的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的目标,可以得到较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