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去尽是茫茫白雪、路面以下是多年冻土层、冬季平均气温零下40℃以下,这是我国最北端的地区——漠河。就在这样一个极寒气候的地方,驻扎着一批默默为中俄
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奉献的石油工人们。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是我国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合作的项目之一,工程起始于黑龙江漠河县兴安镇附近的漠河首站,止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源输油站,全长941.80km,沿线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路段,管道设计年输量1500万吨。
极寒天气地质复杂
中俄二线工程途径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工程沿线气温较低,冬季施工时黑龙江段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以下,所经地区包含近二分之一的石方段,数百公里的多年冻土层、众多“三穿”地段等。极端寒冷的天气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不管是对工程进度还是对施工人员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在位于塔河县境内的中俄二线工程的第一施工部自动焊接机组作业现场,我们看到了穿着厚厚的棉衣、棉靴,戴着冬季施工帽、手套和口罩“全副武装”的工人,在如此低的气温下,工人的口罩和眉毛上结满了一层厚厚的霜。第一分部的经理付万章告诉我们:“在这里穿什么都不顶用,工人每天六点就出门开始工作,晚上四点半天黑后才收工,除了厚厚的衣服外,他们脚下垫的都是加热鞋垫,每天两块电池保证不断电,在外面连续工作半小时后必须去保温棚休息一次,要不然身体受不了。”
除了低温和严寒之外,高风险也是此地的一个难题。“这里的野外施工危险较大,离住所较远,很多都是无人、无信号、无道路、无参照物的‘四无’地段,很多工人在这里一干就是十个月。”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张忠东说。
目前,中俄二线已经全面进入冬季施工阶段。截至11月25日,全线线路工程投入57个机组,累计收管425.76km,完成清点669.48km,焊接268.53km。
艰苦为荣野战为乐
29岁的山东人“小胖”李建波来到中俄二线松岭第一高点施工段已经两个月了,身材略显“丰腴”的他胸前吊着一个操控手柄。他是驻扎在此地的411机组的机手,负责和另外一个工人轮流操作因为地形原因而特别配置的自主研发的山地综合运管机。
松岭第一高点是中俄二线工程的施工最高点,全长16km的山区施工段仅有一条进场路,进山之前要经过一处连绵1km的陡坡,车辆无法行驶,只能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徒步进山,所以运送管材等成了最大的难题。
李建波每天的工作就是操控山地综合运管机运输管材,由于运管机可操控距离仅有200米,每次只能同时运送两根管材,所以机手李建波每天不得不陪着“队友”来回上下坡数次,极大的考验着体力和毅力。有时为了节约时间和体力,小胖总是在半路遇到送餐车就直接在路边匆匆吃完几口饭就继续操控运管机。
当被问到这样每天重复的工作累不累时,小胖总是微笑着摇了摇头,对我们说:“不苦不苦,这样既完成了工作,又能帮助我减肥,习惯这样的生活了。”
就在离施工地仅几米之遥的白桦树上,一条写着“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红色横幅静静地悬挂着那里。
安全环保优质创新
中俄二线工程共投入2600多人,有效工期仅有18个月,但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实际工期不足15个月。工期的紧张、复杂的地形地质、穿越沿线的众多敏感点等,加之离漠大线近十米的距离,对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和安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中俄二线项目部成立了QHSE管理组织机构,全面组织开展QHSE管理活动,对风险的识别消减措施、焊接规程、沿线环境保护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实施,并不断的研发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打造国家优质工程和安全环保工程。
据介绍,中俄二线工程建成后,将创造国内的八项第一:第一条采用热棒措施治理冻土融沉的长输管道;第一条全面推行机械化补口,采用环保喷砂除锈工艺的长输管道;迄今为止采用全自动焊比例最高的长输管道;第一个全面正式使用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管理的长输管道;第一个使用二维码进行人员管理的工程;第一个使用即时通设备进行数据及时采集的工程;第一个所有大中型穿越全部采用非开挖方式进行的工程;首次采用对AUT检测进行工艺可靠性评定,确保在工艺和程序层面的合理性。
管道公司管道工程第一项目经理部经理郑福耀告诉我们,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将于2017年12月30日完成系统联运,2018年1月1日起将具备每年接收1500万吨
俄油的能力,建成后与漠大线共同完成每年3000万吨的任务输量。对完善我国东北油气战略通道、优化国内油品供需格局、提振东北工业经济有巨大作用,同时这也是加快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