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高潜力”新能源
和人们熟悉的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气田相比,可燃冰要神秘得多。但这种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却是标准的“高潜力”能源。
它燃烧值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明显高于
煤炭、石油,燃烧污染却又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它资源储量丰富,可燃冰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域,以及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下面。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可燃冰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是世界瞩目的战略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试采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说。
形成:需满足三个条件
目前人类已探明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带,要形成可燃冰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原材料、温度和压力。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气这一原材料。其次,必须是低温条件,可燃冰在0到10℃时生成,超过20℃就会分解,变得“烟消云散”。因此,无论是在海底还是陆域的永久冻土带都要满足这一条件。最后,必须要在高压条件下才能生成。在0℃时,需要30个大气压才可以生成可燃冰。
在原材料、温度、压力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生成了。除了海底,科学家在大陆的永久冻土带也发现了可燃冰。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中高纬度高原冻土带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储量:可供中国人用200年
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巨大,世界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南海海域是我国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区,全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油当量,其中有近800亿吨在南海。保守估计,我国可燃冰的总资源约是常规天然气、
页岩气等资源量总和的两倍,按当前的消耗水平,可满足我国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和国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勘探、研究可燃冰相比,我国的可燃冰研究起步要晚到1998年,但中国科技工作者只用了不到20年就完成了从空白到赶超的全过程。我国在可燃冰研究之初就确立了这一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的类型。根据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期间,通过研制深远海油气及可燃冰
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我国将推进大洋海底矿产勘探及海洋可燃冰试采工程,力争2020年实现商业化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潜水器和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