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海域油气合作前景广阔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8-03-09  来源:中国石化报   关注度:0]
摘要: 中国与东盟(ASEAN)在21世纪初就逐步完成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15年年底完成自贸区2.0新版本。现在,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成为互相促进的双...
    中国与东盟(ASEAN)在21世纪初就逐步完成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15年年底完成自贸区2.0新版本。现在,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成为互相促进的双引擎,推动东盟和中国“10+1”迅速发展。

    多年来,中国坚持睦邻、友邻、富邻的政策,针对各国不同情况和需求,与东盟10国进行了大量经济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推进,为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交通和电力等诸多项目的实惠,直接使受益者看到了中国帮助东南亚国家发展的诚意,促进了双方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为我国在东南亚海域进一步开展海上油气合作奠定了基础。本版就东盟和中国在东南亚海域的油气合作前景进行分析。本版文字由张抗提供(作者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技术先行——中国和东盟已具备海上油气合作的技术条件

    近10年来,中国在深海、超深海(水深>1500米)海工设备制造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十二五”初期,中国以“五型六船”(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船、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201起重铺管船、海洋石油708深水工程勘探船、海洋石油681和682深水三用工作船)为代表的自制海工设备的投用,宣告中国大步跨入了“深海俱乐部”。

    2017年,达到世界最高标准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2号下水,该船可在水深1500米的超深海进行钻深9144米的油气勘探开发作业。由中集集团来福士自主研发制造的蓝鲸1号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塔式半潜平台,最大作业水深达3658米,钻井深达15240米,2017年由其完成了中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为适应海洋工程的需要,中国成功制造大型深水铺管船及与之配套的耐高压海上输油气钢管,制造了世界上最大起重能力的大型起重船。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了多种形式的浮式钻井生产储运船(FPDSO)、浮式天然气生产储运船(FLNGPSO)、浮式修井生产储运船(FWPSO)、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浮式天然气储存再气化船(FSRU)等。

   此外,为了配合生产和海洋研究,多种型号的水下作业机器人、海狮号、海龙号深潜器已投入使用,新型的超深水科考深潜器多次到达万米水深进行探查。中国的许多海工设备已接收国外订单,陆续向欧洲、美洲出口。

    目前,中国的海工作业已形成配套船队,曾为30多个国家的海上作业提供服务。中国独立勘探开发的深海荔湾3-1气田已投产,3年多通过自建管线向陆上输送了超过82亿立方米的天然气、140万吨的凝析油,2017年底已具备100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生产能力,说明中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已具有独立进行深水-超深水勘探开发的实践经验。

    特别要指出的是,几乎所有临近新生大洋型地壳的含油气盆地都面临着地层高温高压所造成的钻井难且成本特高难题。对此,中国油公司已用自己的技术在中国南海北部取得了成功。这将对东南亚地区大量同类盆地的勘探开发提供帮助。

    金融支持——可望获得有力国际金融投入

    巨额资金的长周期投入是进行海上油气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往往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望而却步,中国的积极介入和由其带动的国际金融投入为海上油气开发创造了条件。

    第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其对外投资明显超过所吸收的外国投资,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支持“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

    2016年,中国与61个国家签订对外承包项目合同,价值222.7亿美元,其中居第二、三位的分别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降低融资成本,中国与许多国家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可以预料,随着今后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中国将对包括海上油气开发在内的项目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第二,中国参与的国际金融机构可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中国发起并已有80多个国家参与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专门向有关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支持。中国已向“丝路基金”认投400亿美元,之后又增投1000亿元人民币。亚投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金砖新开发银行6家银行形成多边开发银行融资合作中心,联手发起全球基础设施基金和全球联通性联盟,为动员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及民间私人资本创建了得力平台。它们形成的金融网络可实现融资的杠杆作用,为多元化的融资开拓道路。

    地质共性——东南亚海域在石油地质上可互相借鉴

    纵观西太平洋边缘,特别是东南亚海域,油气主要赋存于新生界和上中生界,其地质发展史可概括为两条主线。

    一条线是先存的拼合大陆壳被不同程度地大洋化,地壳拉张减薄破碎,其中可出现边缘海中的局部新生洋壳,总体上构成海域的过渡型地壳区。表现在构造发育上,便是形成地质上的被动大陆边缘,产生陆内、陆缘、陆间裂谷的断陷,如果再经历后期热沉降,便形成广覆型的坳陷;表现在沉积发育上,便是形成多期多级的陆-海相沉积旋回和其所控制的多套油气生储盖组合、含油气系统。

    就本区而论,具洋壳的最大边缘海是南海,向东南依次有苏禄海、苏拉威西海、望加锡海峡、马鲁古海、班达海和阿拉弗拉海,向西南还有马来半岛西侧的安达曼海。这样,沿欧亚(板块)大陆型地壳的东南侧边缘和边缘海盆地周缘便形成两组庞大但有共同发育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群。

    第二条线是地壳因被拼合挤压而不同程度地大陆化,表现在晚新生代以来本区南侧的印度洋(板块)、东侧的太平洋(板块)向本区的过渡性地壳的拼合、挤压,还表现在早新生代古南海南部的古洋壳向加里曼丹地块的挤压、消减。这些强度很大的挤压造成地壳加厚、强烈变形以致形成褶皱带和山系。

    此外,在本区内部不同地块间一些时期还存在程度较轻的挤压,造成某些裂谷系的萎缩、消亡和地壳的隆起,形成沉积盆地的反转构造带。总之,挤压期对应着盆地和其内油气藏的改造,其不同的强度和形式可使油气富集或被破坏。

    区域地质发育史和油气成藏史的共性,使得在东南亚海域油气勘探开发上有许多可互相借鉴的地方,也使得曾在某些盆地取得勘探成果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特别是在不同海域攻坚克难的中国油气工作者,可以较为顺利地取得成果。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