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关5000万吨
2010年12月19日,中海油宣布国内油气产量首次达到5000万吨油当量规模,全年有望实现5180万吨。
5000万吨油当量,大致相当于大庆油田在鼎盛时期一年的产量。如果和目前国内石油年产量1.89亿吨相比较,大约是全年产量的1/4。5000万吨的实现,对中海油有特殊的意义。在业界,产量规模被看作公司实力的重要象征。
“海上大庆的建成,有着重要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已经成为世界海洋石油生产大国之一。”面对一拨又一拨来公司参观采访的记者,傅成玉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句话。
1982年,中海油在原石油部外事局、海洋石油勘探局等单位的基础上成立。按照当时的安排,成立中海油的目的是要加强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合作。公司成立以后,就被赋予了对外开采海洋石油的专营权、完全拥有中国5米以上水深海域的油气勘探开采权等。
中海油成立之初,中国的海洋石油开发基本属于空白,年产量总计9万余吨。依托政府政策扶持,中海油成立以来迅速壮大,油气产量在28年间增长了500多倍。自1996年国内油气产量迈上1000万吨台阶之后,便以大约每三年增加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
进入“十一五”,中海油提出了油气产量5000万吨的发展目标。
“300万吨时,公司组织了一个大讨论,说能不能到1000万吨,那时候没人相信,结果是做到了。但1000万吨到5000万吨,难度不是一个级别,储量基础、海洋设备建设都有困难。当我们说5000万吨时,大家都说可以试,但实际没那么大的信心。”傅成玉说。
进入到“十一五”的第四年,问题还是发生了。这一年,中海油的油气产量只有3925万吨,离5000万吨尚有1075万吨的缺口。一年增产1000多万吨,中海油上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0年,中海油总部发出“一号文件”,为建成“海上大庆”做最后冲刺。在年初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傅成玉面对管理层提出:“全年工作将紧抓一条主线,即上产5000万吨,这也是2010年总公司的核心工作。”
2011年新年来临之前,5000万吨的目标终于实现。据中海油向记者提供的数据:公司的油气供应总量达到了7525万吨油当量,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
跃上5000万吨门槛之后,距傅成玉所预想“进入国际一流能源公司行列”近了一步,与国内两大石油巨头相比,实力对比也将发生微妙的变化。根据中石化上市公司公布的2010年经营数据,当年该公司实现原油产量4653万吨、天然气产量125亿立方米。如果换算成油气当量,中海油与其的差距已缩小至700余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