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应对多点开花
按照国家能源局上个月提供的数据,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收储,二期项目启动实施,一批商业石油储备基地陆续建成投运,2010年底,库容达到2650万立方米。
这一数据被专家认为 “只能提供少批量供应”,与国际通用的“90天储备标准”相去甚远。
此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藏油于民”战略也是自去年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公布 “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资格项目”后,才有6家民营企业中标。
吴钟瑚表示,我国的商业石油储备主要受设施和成本高等问题制约,其储量预计仅够几天的救急使用。
而著名能源专家林伯强则对记者说,对中国来讲,大规模走向海洋、尤其是深海油气开发已经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从大的战略出发是必须要做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近年来,我国石油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收并购油田和勘探权、国家层面贷款换石油等一系列动作,正完善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即使利比亚断供,中国也可通过增资的方式,从其他产油国获得石油供应,”吴钟瑚称,“第四次石油危机不会那么容易到来的。”
另据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当前的国际油价形势,我国将按照既定国家储备方针计划,步步为营巩固石油收储,“当前价格对于我国石油收储来说还是划算的”。而我国外汇储备较高,当下价格用以购买能源相对合适。其他能源专家也表示了相似的态度,“抓紧时间,能储还是多收好”。
据专家介绍,远在油价上涨之前,我国已建好的石油储备基地已全部储油。
吴钟瑚表示,加快石油储备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都需要周期,例如风能产能已经够用,但其上网仍受限,“油价高企”会刺激相应的网络建设更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