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陕京(陕西至北京)输气管线工程建成投产10周年之际,
记者从中国石油所属的北京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获悉,目前已有陕京一线、二线和大港储气库群三条管道向北京输送天然气,中国石油将确保北京冬季用气及2008年奥运会用气安全。
“北京需要多少气,我们就供应多少气”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为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人民
生活质量的提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建设我国第一条横跨陕西、山西、河北和北京“三省一市”天然气管道。管径为660毫米的陕京一线输气管道自1995年筹建, 1997年9月10日建成投产,由此揭开北京大规模使用天然气的序幕。
“由于北京一年中的用气量极不平衡,冬季用气量最高可达到夏季用气量的10 倍;而输气管道的输气
能力全年则相对恒定,不能随着用气量的多少而变化。因此,中国石油从1999年开始在天津大港建设地下储气库。”北京华油天然气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凤田告诉记者, “储气库是针对北京用气特点建设的,夏季用气较少,多余的天然气被注入深达2700米以下的储气库;冬季用气超出管道输送能力,再从储气库采出来满足用气需求。”
然而,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并未从根本上保证首都用气无忧。2005年春节期间,北京突现天然气供应紧张,街头天然气公交车停运,个别企业天然气供应中断,不少居民家里的暖气也不热了,人们开始担心北京会出现“气荒”。
“中国石油决不会让首都闹‘气荒’。”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蒋洁敏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2006年底,中国石油第二条管径达 1016毫米的陕京输气管道建成投产;同时大港储气库也扩建至六座、压气站增至五座。“三管”齐下向北京送气,中国石油确保了“北京需要多少气,我们就供应多少气”的庄重承诺成为现实。
10年供气175亿立方米,首都的天空变得更蓝 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几乎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近年来,北京的天空变得更蓝了,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生活大大
提高。
“这一切首先应归功于北京能源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北京华油天然气公司总经理刘磊说,截至今年8月31日,中国石油陕京管道系统累计安全运行达3643天,10年间向京、津等地供气总量达270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市供气逾175亿立方米,年均增长超过20%。
据统计,10年来,北京天然气居民用户已由1997年的30万户增加到如今的 313万户,占全市418万燃气用户的75%以上;全市天然气集中采供暖面积已占全部集中采供暖面积的60%以上。天然气在北京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已由陕气进京前的0.4%提高到目前的7%以上。
同时,来自北京
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因天然气的使用,北京市每年少用燃煤39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0.72万吨;北京居民2006年所享受到的蓝天数量比1998年增加了141天。这一切为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奠定了基础。
中国石油厉兵秣马,北京2008年用气无忧 作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商,同时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
合作伙伴,中国石油在承担着北京用气安全的同时,还肩负着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油气产品的重任。据统计,中国石油2006年向北京供气38亿立方米;2007年将达到47亿立方米;而在奥运会召开的2008年,中国石油预计向北京供气将达55亿立方米。
华油天然气公司总经理刘磊说,这55亿立方米天然气将主要用于取代燃煤锅炉、置换煤制气、居民用气、发电、公交车燃气以及少量的出租车用气。他说:“目前北京拥有4000多辆各种型号的天然气公交车,明年将再增加1305辆天然气汽车为奥运会提供专项服务。”
刘磊告诉记者,陕京管线在西部源头靖边站,目前已经和
西气东输管道连通,这意味着北京不仅可用上陕西的天然气,还可用上塔里木的天然气。他说:“中国石油有三条管道、两大气源作后盾,
2008年北京用气无忧。”
据了解,中国石油当前面临的最大考验是加强输气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保障输气线路的安全畅通。记者近日随同中国石油“重走陕京线,齐心迎奥运”新闻采访团从天津大港储气库出发,经河北、山西,直至陕西靖边,走访了陕京管线沿途的重要输气站、场。记者看到,华油天然气公司职工各司其职,值守在陕京输气管道的第一线。
在逆州市,山西输气分公司经理助理兼管道维护抢修大队队长吴中林还特地安排了一场管道事故抢修演习。这位家在河北却长年工作在山西的
石油人告诉记者:“全世界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目前已进入倒计时,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做好充分准备,确保2008年北京用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