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纵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
[加入收藏][字号:大 中 小]
[时间:2009-06-18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关注度:0]
摘要: “地震勘探对长庆油田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非纵技术的应用,是很有作用的!”,这是长庆油田总经理冉新权在“长庆油田5000万吨产能建设促进会”上对长庆经理部新技术应用成效的肯定。
长庆油田鄂尔多斯盆地的油藏是世界上著名...
“地震勘探对
长庆油田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非纵技术的应用,是很有作用的!”,这是长庆油田总经理冉新权在“长庆油田5000万吨产能建设促进会”上对长庆经理部新技术应用成效的肯定。
长庆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的油藏是世界上著名的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气田,因
储层致密和开发难度极大,被形象的称为“磨刀石”。特别是盆地南部巨厚黄土覆盖区(即黄土塬地区),
勘探开发难度尤为突出,在地震勘探中的具体表现为地震资料中干扰波强,高频率地震波被吸收和衰减严重,资料分辨率极低。
40年来,长庆物探人孜孜不倦的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形地貌和
地质构造不断探索着,寻找着压低和躲避干扰波、提高信噪比、削弱大地共鸣的方法。
“非纵”技术就是这样一种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特殊三维观测系统,被形象的形容为2.5维勘探或“稀疏”三维。形式上是从二维勘探的炮检点同线,向三维勘探的炮检点同面进行的过渡,生产方法还是采用二维勘探模式,效果不仅可以与三维勘探相媲美,勘探投入相对于三维勘探还可以大幅降低,适合长庆油田“低成本”发展战略。
由于在国内外勘探领域尚没有成功的非纵生产相似案例和可以借鉴的经验,物探人只有从非纵技术理论、巨厚黄土地震波传波特性研究入手,对观测系统设计、激发条件、采集方法进行数次论证、实践。经过科研攻关和试验生产,非纵技术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从世纪之初,一次技术交流会的突发一想,到2006年20公里攻关实验拿到的第一张测线剖面;从2007年150公里试生产,2008年376公里试生产,再到2009年的516公里的任务部署,非纵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取得的地震资料较好地压制了侧面干扰,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相比二维勘探资料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浅层资料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