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领导干部会议上,集团公司提出“抓住稳定并提高单井产量的‘牛鼻子’”,以提高上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同时也为其贯彻落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从8月起策划并陆续实施《抓好五要素,牵好“牛鼻子”》系列专题报道,随后在一版开设《牵牛鼻子看基层》专栏,引起了广大石油职工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
从今天起,本报陆续推出稳定并提高单井产量系列述评,从油气田单井产量面临的形势、提升单井产量空间有多大以及单井产量进攻战带来哪些变化等,深度解读提高单井产量“牛鼻子”工程的重要性、着力点。同时,本报还将以专家访谈和一线连线等方式进行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油井如人,也有生老壮衰的自然规律。当面对众多产量递减的“老井”时,
石油人的心情十分复杂,紧迫感是其一。
先看一组数据。全球每天消费的每5桶石油中,大约1桶是来自年龄40岁以上的油田;而每年新增的石油供应中,2/3要用于填补老油田减产的缺口。
而从我国来看,有喜有忧。喜的是,近8年原油产量年均增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去年的产油量稳坐全球年产过亿吨的13个国家的第5把交椅。忧的是,世界平均单井日产保持在10吨以上,我国仅为3吨多。而挑起全国原油产量大梁的中国石油,近几年年产量的70%来自开发20年以上的老油田。
油田单井产量递减,全球着急!中国着急!中国油企着急!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辽河油田。这里正是蟹肥味美时,但问起蟹田地下深处的石油,却顿感形势紧迫。目前,辽河油田单井日产量不但低于中国石油平均水平,而且生产的稠油、超稠油单位成本较高,以产1吨原油为例,过去只需往地下注1立方米蒸汽,而现在需要注3立方米蒸汽。
类似问题,在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身上也有发生。长垣油田在大庆年产4000万吨稳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油层含水越来越高,从过去的“没脚背”到“没腰间”,再到如今的综合含水高达92.3%的“没脖颈”,稳定并提高单井产量的压力倍增。
数据显示,国内主要油田自然递减率近几年至少提高2个百分点。而自2000年以来的8年里,国内一家大型油企的
低渗透储量比例就增加约18个百分点。现实面前,中国油企颇感为难:一方面要减缓单井日产“箭头”迅速朝下,一方面又必须高效率从越来越多的“三低”
油气藏中搞到更多的油气。
从成长历程看,中国大型油企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而此阶段突出特征之一是产能规模快速增长。在单井产量下降的同时增加新建产能,就必须打更多的井。但由于资源品位差等各种原因,新打的井很快就转化为老井,进而造成单井产量下降。
同时,随着开发井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老井需要维护。一旦基础工作跟不上,新井和老井的产量就同时下降。如此循环,“多井低产”在所难免,并愈加急迫。
业内专家曾拿国外大石油公司的钻井数与国内大型油企对比。2008年,
埃克森美孚、BP、壳牌、
道达尔4家大公司年产量合计约为国内两大石油企业总和的3倍,而新钻井数合计只有2600口,只相当于国内一两个油田的钻井数。
井是原油开发最基本的单元,用于井的投资占到上游总投资的60%以上。也就是说,谁若经营好了井,让它们更加青春,那么谁就提升了油田的效益,掌控了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
油价暴跌,给国内石油企业上游业务造成巨大冲击,部分油田被迫关井,效益大幅下滑。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危机面前力不从心,原因之一就是“多井低产”抵御低油价风险的能力较弱。
单井日产下降,必然对上游业务造成巨大影响。比如,
油田开发指标变差、
井下作业工程量增加、投资规模增加导致回报率降低等。若单井日产无限制下降,其影响最终将触及石油企业经营效益的底线。到那时,单井日产不再只是一个数据,而决定着一个企业的退或进。
在全球石油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同时,
国际油价也剧烈震荡,国内石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在这颇具历史性的关口,中国石油锁定“单井日产”这个要害点,向新老油井发动一场要效益的全面进攻,无疑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