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存在体制障碍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进行未开发空间的研究和探索,阻力或者说障碍主要在哪里?
秦大河:从南极科考的管理方面来讲,海洋局目前在进行直接管理。坦率说,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更多的是参加国际上组织的南极科考活动。当然,国内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我也参加了一些。在中国归部门管辖,里面就有很严重的体制弊端。比如我们建立了南极科考站,但科学研究显然不仅仅是建立科考站就能解决的问题。过去这些年,我们国家为此也花掉很多的钱,但却没有拿出一个一流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研究计划。
汪品先:过去我国因为太穷,就没有进行深海海底的探测和研究。这个跟航天一样,是穷了玩不起来的一门高技术。另外,黄河流域产生的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对深海没什么兴趣,所以在意识方面,我们国家也不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和研究。现在经济好了,领导们也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原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陆地大国,比如世纪坛上,就有领土有多少,但对海洋却没有什么概念。
原来我国对海洋的研究实际上是海洋的海面概念,仅限于捕鱼和航运,都在海面上进行。从来没有海底研究的基础,所以与西方差距大。海洋平均深度达到3800米,我们的海底技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更多的是从民用角度在找海底资源。现在从经济角度讲,海底令人关注的还是石油。
必须更多参与相关事务
《瞭望东方周刊》:与西方相比差距怎么样?
汪品先:中国原来没有资格去做,没有技术,没有手段,但现在我们正在推进。我们不仅是一个海洋大国,还要做一个海洋强国,希望国家能像重视太空那样重视深海海洋研究,早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海洋探索水平。中国这几年很难得地对海底开发给予了很大关注。
日本地震之后,计划在东太平洋地区的海底建立相应海底光缆,将仪器放到海底。这样,板块有动静就会提前知道,可以从海底观测地震以及海啸等情况。与西方相比,我国在海上的技术比较落后,技术差距非常大,国家也在推动这个事,希望国家能下决心,花十年时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我们和邻国日本的差距就很大,日本就是海洋立国。
刘振兴:和西方相比,我国只是空间大国,但不是空间强国。我们的目标就是从空间大国迅速发展成空间强国,就可以和国外比了。
秦大河:建立科考站显然不能解决科研的问题。现在,南极是一个国际上的科学竞技场,是各个发达国家展示自己科研实力的舞台,但目前我国在其中却没有多少发言权。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对未开发空间的探索应报以怎么样的期待?
汪品先:中国应该更多参与未开发领域的事务。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海洋领域特别是深海领域的重要性。当然,国际上的形势也逼着你必须重视这些领域和空间的研究和开发。我国正在做一些工作,其中很可能要在海底建立观测网。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相关实验。估计将来不久可能会为此立项。就在这几天,我国由“向阳红09”所带的“蛟龙号”已经开到太平洋进行实验,载人深潜器有望下潜到5000米深的海底,冲击新纪录。
秦大河:现在国际上南极科考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比如南极的气候、环境、矿产资源等。但中国人参加得不多。希望中国有更多自己的相关科考活动,能够更多用合适的专家进行研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我国还是应该为南极的科考和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刘振兴: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深空探测。两次月球探测活动的圆满成功使我国突破地球外天体环绕探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探测器、深空测控网、运载火箭等一系列功能单元,也建立了配套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为后续任务和深空探测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这只能说中国已进入世界深空探测大国行列,但还算不上深空探测的强国。如果将来我们能做一些其他国家没有做过的深空探测项目,才能有资格说我们进入了深空探测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