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2011中国海洋油气钻采与工程装备高峰论坛上获悉,随着陆地油气资源的日益减少,“由陆及海”、“由浅入深”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勘探行业的大势所趋;未来5~10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将以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为重点,锁定高端制造,加快向深海挺进。
开启深海时代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海洋油气等产业。根据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未来5年,我国将有30多个油田待开发,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2020年,我国将实现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由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
据估算,我国南海地区的石油储量达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油气总量的1/3,其中约70%蕴藏在深海。
“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的油气开采重心将由浅水向东海、南海深水及南中国海区域转移,计划建立一支作业水深达3000米、吊装能力达16000吨,能同时进行2~3个深水油气田海上作业的深水船队。与此同时,建造深水海工装备,开发南海深水油气田是中石化实施资源战略、打造上游长板的重要举措,而先行拥有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辅助支持钻井装置以及适用的开发工程模式和设施是其走向深水必不可少的前提。
然而,与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浅海油气装备相比,深水装备的技术难度陡然增加。“目前我国的浅海油气装备已基本实现了自主设计建造,但深水海工装备才刚刚起步,设计能力、原材料、关键设备都还差得很远。”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高级顾问赵志明如是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副处长王蓉也认为,总体而言,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仍是幼稚产业,存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小、创新能力弱、专业化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王蓉向《中国联合商报》等媒体透露,国家相关部门将重点在拓展海工装备市场、鼓励首台(套)应用、支持多种手段融资、推进建立产业联盟等5个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即将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也将为海工装备特别是深水油气钻采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把握五个原则
王蓉指出,海工装备制造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未来发展应重点把握五个方面的原则。具体而言:
一是要面向需求,突出重点。即结合当前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和重大需求,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成熟度高的海洋油气装备,同时要分步骤、分阶段的有序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
二是把握好专业化的制造方向。应着力提高装备的总承包能力和总装集成能力,带动相关供应商和分包商的发展。同时,要培育专业化的制造能力,努力培育研发设计、技术服务方面的专业化能力。
三是合理布局,完善体系。目前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已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下一步应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推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不断完善产业体系。
四是依托骨干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应依托包括两大船舶集团在内的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其技术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以产学研用相结合,打造一批技术优良的自主品牌产品。
五是着眼长远,技术储备。从现在起5~10年内,应加强海工装备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储备,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占先机。
锁定高端制造
王蓉指出:“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海工装备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要把握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总体趋势,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需求,重点突破深海装备的关键技术。”
赵志明表示,我国海工装备的发展设想是,力争到2015年末,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综合实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基本满足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需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
到2020年,我国海工装备制造年销售收入要比2015年再翻一番,达到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要超过30%;国际市场份额要达到35%;本土化配套率达到50%以上,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
海工装备处于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链上游,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高,且关联带动性强。在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未来长期的需求增长将促进大量资金投资自动化设备。赵志明表示,未来海工装备将锁定高端制造,向深水、大型化、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将再建5000万吨的石油产能,海工装备总投资约达到2500亿~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