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几部门联合发布了《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整个海工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将达2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并重点培育5~6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商。
“伴随全球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十二五’开局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产业迅速升温,中国海洋经济正进入快速健康的发展阶段。”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包张静表示,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逐步清晰,未来我国海工装备千亿的巨大市场空间也日益明朗,整个海工产业正在步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代。
细化四方面发展目标
作为海洋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海洋产业集群的主要部门包括航运、船舶制造、海工装备、海洋港口、海事服务、离岸服务、养殖捕捞等。其中,海工装备的发展成为发展现代海洋经济的关键产业。
《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去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下发《关于印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的通知》,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此次发布的《发展规划》,则细化了几个发展目标。
第一目标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根据《发展规划》,到2015年,海工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较“
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到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
另外,要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和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打造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3个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5~6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商。三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四是关键系统和设备的制造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
《发展规划》指出,将从积极培育装备市场、规范和引导社会投入、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加大科研开发支持力度、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我国海工产业目标的实现。
据了解,目前国内部分石油企业已获准于“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再建设5000万吨石油产能,这都将有力的带动国内海工装备市场的发展。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众多企业有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国际海工市场调整利中国海工
据国际能源署(
IEA)发布的的数据显示,2035年世界石油总需求较目前增长26%,其中新兴国家增长53%;2015年
海洋石油产量有望达到全球总产量的30%,保守估计未来5年全球海洋油气投资翻番,这都将极大推动国际海工装备跨越式发展。
“海洋石油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比例不断提高,待开发的海洋油气田数量远远超过正在建设的油气田,故需要更加庞大的
钻井平台保有量,以支撑不断扩大的开发规模。”国信证券研究员郑武分析指出,预计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每年全球市场容量超过1000亿美元,并将长期保持增长。
同时,国际海工装备市场的调整也有利于中国海工装备的发展。“虽然我国海洋工程企业与韩国、新加坡企业相比,在项目管理、制造工艺、关键设备配套等方面仍有差距。”张静告诉记者,但目前韩国、新加坡企业在手订单十分饱满,2013年订单数量接近2007-2008年顶峰水平,产能趋紧,“这有利于后续海洋工程订单转移到中国。”
郑武分析指出的是,即使在目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变数、船市整体相对低迷的双重压力之下,海工装备中的海上钻井平台利用率仍呈上升之势。
中国海洋工程网首席分析师易海文分析指出,2011年以来全球钻井平台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在海洋油气开发投资中,海工装备占比约为20%~25%,按22.5%计算,预计未来5年,全球海工装备年均市场容量为810亿美元。”
随着中国海洋工程行业的发展,海工支持政策的颁发和落实,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易海文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海工装备全球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15年有望达到规划提出的20%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