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日本国际协力银行CEO渡边博史(中)
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CEO优素福 (右)签署协议,
日方提供30亿美元贷款,阿布扎比保证为日本提供稳定的石油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汽油税负较重,这也成为日本两党政治角逐的筹码。1974年田中角荣内阁实施了“临时税”,将挥发油税提高了25日元。这本来是一项暂时措施。但由于对财政贡献巨大,此政策就经过多次延长期限,竟一直“临时”沿用了30多年。
直到2008年3月31日,这一天本是这项临时立法有效期截止之日。但因当时的参议院席位中,反对党民主党占多数,否决了临时税的延长法案,致使4月的汽油税只能征收一半,汽油也就降了20多日元。后来,执政党的自民党以众议院再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临时税的延长法案,直至2018年。于是,2008年5月以后,汽
油价格又恢复了原貌,日本民众只享受到了一个月的“特价”油。
按照日本财政部门的统计,如果取消这项25日元的临时税收,将导致日本财政至少减收2.6万亿日元,其中中央财政减收1.7万亿日元,地方财政将减收9000亿日元。所以在财政压力下,也只有将这项临时加税继续“临时”下去了。
市场化进程
日本目前属于油价市场化国家,企业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来确定出厂价,再加上相关税金后卖给消费者。但日本的石油市场却开放较晚。很长时期内,日本的石油价格和石油工业由政府严格控制。直到1996年后,日本石油市场才逐步放开,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日本政府也不再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
日本
成品油价格,经历了由政府定价到逐渐放松管制的过程,最终实现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而每次的价格改革都伴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改革的成功。直到一系列条件成熟时,才将市场完全放开。
“二战”后,日本成品油价格由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队总司令部(GHQ)严格管制。1952年后,日本政府开始每年制定石油需求计划,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保证石油产品需求,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成品油价格体制。1962年日本《石油业法》通过并实施,立法目的是通过对石油炼制业等事业的调整,确保稳定、廉价石油的供给。日本第一次通过法律对
石油设备投资、生产及销售、价格、市场准入等方面实行管制,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了石油产业政策框架。其间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即汽油价格相对高,而中间馏分油(如柴油)相对便宜的僵硬价格体系。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油价被迫快速上涨。为稳定民用煤油供应,政府对煤油价格实行行政指导价,规定煤油零售上限价格。1974年1月根据《国民生活安定紧急措施法》,煤油和液化石油气被规定为指定物资,对它们制定了标准价格。1974年3月,为抑制油价,日本政府通过行政价格把成品油(煤油、液化石油气以外)批发价,强行冻结在1973年12月的水准上。
同时,日本政府采用了“汽油独自高价”的政策,将
原油价格上升的成本转嫁到汽油价格上。日本政府决定的标准价格基本形成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水平。直至1996年之前,1974年形成的价格体系基本保持不变。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元升值,政府开始放松成品油市场管制,实行根据原油进口成本的月定批发价制度。即把原油相关的成本作为对象,以前一个月离岸价和近一个月内的平均汇率为基础,确定与前一个月相比变动的幅度,据此来修订本月的批发价格。这种按月修订价格的方法,使得成品油的批发价格能比较迅速、顺畅地向零售价格转移,确保了石油行业的收益。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原油价格飙升,通产省下达“月决算价格”,每月发布原油成本,推进价格的透明化。同时,政府对于生产领域的控制也在逐渐放松。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发展,确保公平竞争,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了第二轮放松管制。其最终目的是以市场为手段,实现石油的稳定供给,价格可以真实反映价值,从而推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1996年1月,《特石法》被废除,任何只要有70天销售量储备设施能力的公司都可以进口石油,成品油进口开始自由化。1997年7月实行成品油出口批准制度,出口自由化。1998年4月,自助式
加油站解禁。2002年《石油业法》被废除,取消了行政手段对石油供需的调整管制,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新的价格体系,即按照同一水准对汽油、煤油、柴油不含税的批发价格进行调整。
至此,日本的成品油价格才完全实现了市场化。其中进口原油的价格受供需关系、国际形势、期货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的价格根据原油成本、炼油利润、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动。
由此可见,1996年以前,日本的石油价格和石油工业是由政府严格控制的。1996年后,随着《特石法》的废除,石油市场才逐渐放开,政府不再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市场价格。
作为重要的市场经济国家,日本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也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此前行政手段控制市场价格的过程漫长持久,其间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这不仅在于石油作为战略商品的重要属性;更重要的是,日本稀缺的资源结构,石油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而日本政府通过立法、
石油储备、产业升级等手段,逐步完善了市场化条件,建立市场化框架。直至2002年,才将定价权交给市场。日本政府对于石油市场化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如果缺乏条件准备,市场化不仅难以成功,而且还会引入外部巨大风险。
石油危机与产业升级
在日本石油市场改革的过程中,两次石油危机都成为重要的变革触发者。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面临“油断”恐慌。而日本国情况更为严峻,国内几乎无油气资源,是极度贫油国家,抵抗力更弱。日本国内迅速出现供应中断、油价狂乱、成品油企业利润倒挂、制造企业成本增加、政府财政赤字扩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