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成品油进口税收问题的通知》,自2008年4月1日至6月30日,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部分进口成品油实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
对于国家采取石油增值税返贴力求稳定油价的措施,引起业内外普遍关注和热议。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各行业对成品油的需求与进口成品油再刷新高,石油进口量将持续攀升,即将逼近2亿吨的数量似乎不是尽头,此举对改善南方地区成品油供应紧张状况和油企进口亏损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亏损问题。
暂缓企业“被动”亏损
据中石化集团公司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我国成品油进口环节的增值税率为17%,按照汽油117美元/桶、柴油141美元/桶的国际市场价格。根据《通知》,中石油和中石化每进口一吨汽油和柴油将分别返还1199元、1274元。
就在3月18日,在香港召开的中石油年报发布会上,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向媒体诉苦:国际油价突破100美元后仍继续高企,但国内的成品油价格折算下来只有68美元至70美元,两者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每炼一吨油,便要亏本2000元左右。没有企业愿意亏本卖油,享受补贴的两大石油巨头不愿意,那些未享受任何补贴的民营加油站更不愿意。
不肯“亏本”卖油,间接印证着另一种说法:中国石油市场的高度垄断。凭借着不可撼动的垄断地位,两大石油巨头获取丰厚的利润——中石油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化也不相上下。
根据中国石油2007年年报披露,去年在国际油价高企的情况下,中国石油的净利润达到1456.25亿元,不过净利润增长率却相当低,其主要原因是中石油去年原油产量低而炼油较多。
一直以来,油价高企柴油紧缺已是常态,各方猜测成品油价格上调只是时间问题。结合目前的国际与国内成品油价格,石油企业在经营方面压力也是比较大,拿出部分利润用于弥补炼油的亏损似乎是在常理之间,而此次增值税先征后返的措施正是为弥补企业“被动”亏损。
显然税收调节机制收到了成效。中石化集团公司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成品油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将有助于减少成品油进口对石油企业带来的亏损,保证国内市场成品油供应。同时,该人士还表示,增值税先征后返“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亏损问题。
税收调节仅是调解手段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近年来石油消费量保持6%左右的增幅,而自产原油产量只有不到2%的增幅。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石油进口的步伐,正以高速向第一大国迈进。如此快的石油进口,可能还远不是尽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的胃口会越来越大,进口量会相应提高。
专家预言,由于中国国内自产的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在此背景下,我国石油进口量大幅攀升,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近2亿吨的进口量,已经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按照中石油的计算方式,炼油企业每生产1吨成品油即亏损2000元,随着国际油价的接连攀升,亏损数额只会越来越大,2亿吨,谁来填补亏损?
似乎又回到了一个老话题,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
很多专家、包括中石油和中石化等石油企业一直在呼吁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国际油价涨而国内油价不涨,不符合市场规律。
尽管国内炼油厂连连亏损,国内成品油市场又面临全国性的紧张。而国内CPI连创新高,通胀压力巨大,成品油价格涨还是不涨,什么时候涨?对于国家发改委来说,是个难题,并且很难选择。
国家发改委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税收调节机制仅仅是市场调解手段。2008年政府首要任务是控制物价水平的上涨,在此次油紧时期,国家通过增加补贴的政策以保证国内市场稳定供应。至于石油价格与国际接轨,还不在讨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