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每一次
油价的波动,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当石油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时候,人们却往往忽略了我国实际是一个贫油国,这些被称为“黑色黄金”的液体正在逐渐消失。
记者走进中国石油生产一线调查发现,曾经是中国石油“四大金刚”之一的青海冷湖油田,如今疲态尽显,越来越多的油井一天的产量已不足100公斤,曾经自喷的油井已然消失在历史的暮霭中。请关注《中国石油现状调查报告》第二篇:消失的黑色黄金。
在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狮子沟的狮20井,6月末的傍晚,依旧风沙紧锁,烈日当头,青海油田
采油三厂的工人们仍在这海拔3430.09米的地方进行繁忙地作业。一年四季,他们都在这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油井上“与寂寞为伍,与荒凉为伴。”
工人:这里的天气情况很不稳定,我们经常一天中经历四种天气:晴天、沙尘暴、下雪、下雨等。
说到工作环境,厂长李占民的语气举重若轻,但回忆起这里曾经日自喷油产600吨的辉煌,他却是兴奋中带着落寞。
李占民:从老一辈的口里听说,下面的那一片全是黑黑的,因为每天1000多吨的产量,罐车都拉不及,后来就把下边围了一个大坑,当时的场面特别壮观。
然而,这样的壮观仅仅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1987年狮20井停喷关井。直到2006年,虽是加大投入力度对其重新侧钻,但投产后的每日产油量仅为20吨,相比十几年前缩减了30倍。狮20井的今昔对比,恰好是目前中国石油资源大趋势的缩影。青海石油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孙晓岗坦言,“无论单井产量还是油田产量,都在逐年下降,这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孙晓岗:这是一个大的规律,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成本也就越来越高。现有储量品质相对比以前差很多,都是一些低剩、甚至是特低剩的复杂的油气厂。这种油气厂的开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造成采油成本总体上升。
石油,因其不可再生的珍贵属性,被形象地称作“黑色黄金”。在世界范围内,围绕着
石油展开的经济纠葛,政治纷争乃至于战争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过。在中国,即便有
大庆油田,即便有
胜利油田,即便有聚宝盆柴达木,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是一个贫油国,而现在“黑色黄金”正在消失。青海石油公司边远
油田开发公司经理王德林的比喻很形象,中国是在石头缝里“挤”石油。
王德林:伊拉克的石油都是自喷井,形象地讲,拿铁锹在砂子里面挖几锹,油就出来了。而我们一口井打下去几千米,还不见东西(油),你得
射孔、
压裂多重措施。一口井,上百万。
一口井投入上百万,但是油井打好后,由于储量不同,压力不同,开采的成本同样令人惊愕。伊拉克一桶油的开采成本只要3美元,而在青海油田一桶油的成本要20美金,是前者的近七倍。上游采油成本高昂,但是,对处于下游的炼化板块来说,形势更不容乐观。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党委书记淡明盛的话耐人寻味:
淡明盛:我们曾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液化气已经一滴卖不出去了,如果是地炼就很灵活,亏损就可以不加工了,而我们亏损也还要加工,这就是我们责任和灵活性操作的问题。(记者:那咱们去年全年亏损了多少?)我们在中国石油排名还属于中游,还算亏得少呢,谁炼得多,谁亏得就多。
一边是国内对稀缺能源的高成本投入,一边是国外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油,我们为何不直接选择石油进口?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一句道破天机:油价背后,不仅是价格博弈,更是国际政治博弈。
周望军: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国家。这么大的国家完全依赖石油进口是不可想象的。一旦遇到国家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国外石油供应一断,就是死路一条。国内的自给率是必须保证的。
国际油价和地缘政治相关,环境恶劣,变化复杂。我们的需求量太大,增长速度太快,必须两条腿走路。仅仅靠进口,或者仅仅靠国内石油开发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国内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千万百计找资源,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根据《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接近5亿吨,同比增长5%。2011年,中国全年原油产量只有2亿吨左右,超过56%的原油依靠进口,这种态势还将继续攀升。
如同跷跷板的两端,一头是日渐萎缩的供给,另一头是不断剧增的需求。对于正在消失的“黑色黄金”,我们不仅是有需求,而是重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