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总受制于人不是办法。”本世纪初,时任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物探总师的赵伟和同事提出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地震技术体系。许多专家摇起了头:“就好比从能使用到能研制,差距太大了。”
十年后的今天,当现任研究总院技术研发中心
地球物理总师赵伟审视自己全程参与的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研究项目时,禁不住感慨:“办成这样一件事,一辈子都没有遗憾了!”这一系列成果投入应用后,有望大幅提高中国海油的勘探效率和水平,降低深水勘探成本和风险。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成为助力“二次跨越”的核心技术之一。
搞石油的人都知道,勘探是石油工业的龙头,地震技术是龙头中的龙头。
但地震技术一直被国际大公司垄断,我国在引进过程中,出现了成本过高、高精尖领域受制约等问题。中国海油在拥有业内几乎所有的主流软件和特色技术的情况下,仍面临地震构造成像精度低、空间分辨率低等情况。中国陆相沉积勘探问题的复杂性使这些洋技术“水土不服”。同时,中国海油的高速发展给勘探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提高储量和储采比,成为当务之急。深水勘探的高风险和高投入,要求地震作业必须提高成功率。
赵伟和他的团队下定决心,于2002年开始探索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此项技术是勘探领域最尖端的技术,在地震资料改善、地震勘探质量提高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成像分辨率高,保真性好,压噪效果好,成为攻关的主要方向。
从“十五”期间开始,白手起家,经过三年的攻关,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研制完成了室内记录系统、压电电缆、光纤检波器拖缆等关键装备。2005年11月6日,在海南岛西南的莺歌海乐东工区,验证两套地震拖缆采集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的现场试验开始了。经过整整一周的地震试验,工作人员采集到主频高、频率成分丰富的地震数据,获得了能真实反映地下地质现象的地震结果。与老资料成果剖面相比,此次试验获得的叠加剖面更加精确,标志着自主研发的地震采集系统获得初步成功。
2006年,研究中心承担了“深水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
十一五”国家863课题,为研究工作的突破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十一五”期间,课题组主攻海上高精度地震采集设备研制、地震波衰减估计与照明度分析技术、高精度地震处理分析技术、高精度地震
储层描述与流体分析技术和海量数据复杂计算并行处理系统。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海上地震观测系统设计”(MODES)、“海量数据并行地震资料处理”(MPS)、“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分析系统”(MIAS)三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物理勘探软件系统,填补了中国海油在该领域的空白,打破了该领域长期依赖国外商业软件的局面,为今后中国海油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2月,课题组在北部湾涠10工区进行了三维地震采集试验,共获得130平方公里的三维高密度地震数据。6月19日,课题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自主研制的海上高精度地震采集系统、地震采集电缆姿态控制系统和光纤检波器拖缆系统,实现了高密度海量地震数据接收、传输与记录,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二维和三维海试中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数据。
“
十二五”期间,在“十一五”攻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为满足中国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的技术要求,赵伟和他的团队还将继续深化海上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形成有效解决近海中深层勘探、隐蔽
油气藏勘探、前第三系地层勘探等重大地震地质问题的技术方案,为高精度地震技术的推广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