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通动力油品和石化工业基础材料的源头,原油的开采、加工、储存及价格的走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原油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创出56%的纪录。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不稳的形势下,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
原油储备,推动
原油期货市场建设,这是一件有关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大事。
中东地区是全球原油最为重要的出口地,但其销往欧洲的原油基准价参照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销往北美地区的原油以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期货价格为基准价。由于亚洲地区缺乏权威性的定价基准,销往亚洲的原油大多参照迪拜和阿曼原油的现货评估价格。这种基于现货市场的价格体系受北美地区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能很好地反映亚太地区的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石油金融属性的日渐突出,非商业性因素对
油价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目前的两大国际基准油价对不确定性因素反应过度,油价波动频率和幅度显著加剧。同时,随着美国能源自主性的增强及原油进口结构的调整,美国对中东地区依赖程度降低,WTI价格更多地反映北美市场。欧洲市场主要依赖于俄罗斯、非洲地区,从中东地区的进口原油占比也只有20%。作为欧洲地区进口原油基准价的布伦特价格欧洲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这就使得两大基准油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全球石油市场的基本面,更不能反映亚太地区新兴市场的需求。
而亚洲一些主要石油消费大国对中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中国、印度和日本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分别占其进口总量的40%、73%和80%。亚太地区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基准油价,以更好地反映这一地区的市场供需状况。
事实上,围绕这一地区基准油价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但纵观英、美两国成功发展原油期货市场的经验,以及亚洲未能推出有影响力的石油期货合约的现状,要想建立具有国际权威性的定价基准,除了具备发达的金融体系、健全的监管体制外,还必须拥有相对完善的石油产业链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中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定位的确立,为在我国推出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原油期货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完善的战略
石油储备体系相比,尽管我国石油储备建设步伐很快,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如果完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速度将很难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尽快发展原油期货市场,吸引国内外石油生产商、炼油商、贸易商积极参与,扩大我国在亚太地区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推动亚洲石油交易中心的建立。同时,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交割库的建设,这些仓储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商业储备,可成为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原油期货市场,也为石油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轮换,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因为受物理和储存条件的影响,原油在储存过程中的质和量必将受到影响,需要定期轮换,而原油期货合约则可以作为轮换时价格风险对冲的工具。
因此,中国应抓住时机,完善石油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加快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形成中国的“上海价格”,在亚太地区逐步确立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基准价格,提升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