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石化宣布,因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境内成品油价从紧控制,导致炼油业务较大亏损,再次获得123亿元补贴,其中74亿元计入该公司今年一季度补贴收入。这是中石化连续第三年获得政府补贴,并且是3年中补贴数目最大的一次。2005年和2006年中石化分别获得的补贴是100亿元和50亿元。
每当油企获得财政补贴,都会遭到种种非议,财政补贴的确存在一定弊端,但在国际油价持续攀升的当下,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首先,与财政补贴油企可能存在的弊端相比,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继续更为重要,因为“油荒”一旦出现哪怕是仅仅在局部出现,也容易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现在,石油企业尤其炼油企业,已经到了非常艰难的地步。油价上升加大了中国炼油企业的亏损。去年全球平均油价约为72.65美元/桶,中国石化的炼油业务亏损为136亿元,而今年第一季度的原油均价达98美元/桶,同期中国石化经营亏损高达104.5亿元,已为去年全年亏损额的80%。按中国石化每年1.6亿吨的原油加工量计算,其炼油成本每上升10美元,中石化将亏800亿元。
据专家测算,倘若油价上升到140美元至160美元之间,根据现在的产量,财政对石化石油企业的补贴将超过1500亿元。这个数额在我国财政可承受范围之内。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04.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2543.83亿元,增幅达到32.4%。1500亿元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9%。
成品油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确保石油供应的充足事关我国的经济安全,财政补贴是非常必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实际上意味着政府向社会收入铸币税(又称通货膨胀税),是财富从社会向政府财政的流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财政给予油企补贴相当于消解了这种流动,对全社会是有益的。
在通胀压力下,财政补贴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今年1月至4月,中国CPI同比涨幅分别为7.1%、8.7%、8.3%和8.5%,一直处于高位。成品油属于上游资源性产品,按照价格运行规律,上游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传导到下游的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会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业成本的推进,会导致物价的全面上升。如果成品油价格调整,将直接推动月度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在CPI居高不下、流动性泛滥、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难以承受油价上调之重。
而且,财政补贴有利于消除人们对油价上调的预期,有利于遏制囤积石油的不法行为。国际油价的每一次创新高,都是国内一些石油经营者囤积石油的动力,国际油价涨速越快,这种囤积石油的动力越强劲,因为,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的差距,必然需要弥补。依照现在的工具来看,只有两种,一是提高油价,二是财政补贴。财政补贴越多,意味着油价上调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在中国石化获得123亿元的财政补贴后,一些囤油者立即向市场上释放囤积的石油,这有利于缓解目前成品油供应紧张的状况。
当然,从长远来看,这种选择只能算是特殊时期的选择,并非最优选择。成品油的价格变动,之所以无法由市场来定,关键是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没有接轨,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理顺。由此,每当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油企本来应该扩大炼油,但是,由于价格没有接轨,越是在这种情况下,炼油企业越会因无法自行消化高额的成本而“停产检修”,加剧成品油供应紧张的状况。
财政补贴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最佳选择。我国去年7月份的CPI为5.6%,8月份CPI同比上涨6.5%,到了今年7月、8月后,CPI同比涨幅将是下降的,在CPI上涨压力减弱的情况下,如果国际油价依然高位运行,我国可以使用的调控工具就多一些。比如,油价适当上调,化解一部分压力;财政再补贴一些,再化解一部分压力。甚至,如果CPI降速较快,可以通过调价来分解油企所面临的全部成本压力,确保炼油厂的生产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