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石油进口增加成为“刚需”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10-23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关注度:0]
摘要:   为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油气进口量,从而提高进口依存度。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冷静认识并采取适当对策。   本世纪初我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快速上升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攀升一度让...

  为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油气进口量,从而提高进口依存度。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冷静认识并采取适当对策。

 

  本世纪初我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快速上升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攀升一度让国人高呼“能源安全不再”。事实上,在石油进口方面人们存在着很多误区。

 

  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份额的变化、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且人均耗油量很低的国情出发,笔者认为:我国固然要大幅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但却存在着增加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刚性需求。10余年来石油进口量和金额的双攀升不但没能制约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其快增长的因素之一。近中期,石油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仍要持续上升,而且,我国可能在2015-2020年间成为油气第一进口国。

 

  石油进口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回顾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快速增长,原油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28.2%上升到2011年的56.5%。在进口量激增时又逢国际油价快速攀升,致使原油进口(金)额更快速的跃升,2010年进口额为2000年的9倍,平均年增率达24.6%。以上这些数字给人以深刻印象,不少人怀疑这样的发展是否正常或合理,大量进口是否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过高的GDP增长速度影响下,能源和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是问题的一方面。但也必须同时看到其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能源(特别是石油)消费量一定幅度的增长为保障;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速明显低于消费量增速的国情下,就必然使进口量持续增长。“巧妇”可以勤俭节约,但“难为无米之炊”。

 

  进口石油主要作为能源保障了人民生活提高和生产的正常运营、推动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又作为原料供给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他们都可带来数倍、甚至十余倍的增值。仅从外贸的进口上看,事实表明石油进口额的飞速增长却对进口构成无大影响。2000年进口石油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为6.60%,到2010年增至9.59%,只增加了近3个百分点。进一步看、在国际油价一般性升高的2000-2007年的7年间这个比例仅增加1.74个百分点,2008年油价暴涨却使其增加3.04个百分点。这说明除非是油价急剧升高,经济这个大系统的运行可以“消化”石油进口额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还必须看到,由于进口石油保障了炼油的发展,不但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增大了油品出口量。2010年油品出口量为2000年的3.25倍、年增率12.52%。由于出口油品价值高,2010年油品出口额为2000年的8.46倍、年增率23.81%。出口油品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进口原油的支出。这种现象也表现在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往来上。作为支撑性、前提性条件之一,进口石油为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做出了贡献,使之实现了持续出超、积累了大量外汇。

 

  油气进口与能源安全

 

  同时,必须指出对于油气进口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首先,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上世纪后期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依赖于大量进口石油,当时石油进口量越大受石油短缺所造成的危害越大。有些研究者提出石油进口依存度50%是石油安全警戒线。进而有人“发挥”为进口依存度达60%就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制约。细而究之,当时提出的上述数字和设想都没有严格的论证,当然也经不住现今的众多事实考验。从现实情况出发他不但对有淮备的发达国家不适用、对大国不适用,既使对发展中的小国也无甚意义。如是,那些不产油的小国就应是最不安全而无法生存了。

 

  其次,建设足够的储备并创造条件参与国际集体应对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安全保障。

 

  石油库存的“储”和应急系统的“备”,构成保障石油安全的现代盾牌。反过来看,许多经济基础薄弱内部矛盾尖锐的石油出口国,能经受得住石油出口中断2个月以上的冲击吗?“石油武器”这把双刃剑反而会“伤及自己柔软的下腹”。进一步看,作为集体应对措施,经合组织(OECD)下属的国际能源署(IEA)不但规定了各成员国的储备下限,而且完善了可能出现短缺时的集体应对措施。20多年来以其成功的实践应对了局部战争、自然灾害等多次可能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的事件。在当今世界上离开国际合作很难“独善其身”地保障单独国家能源安全。储备加国际合作如同为石油安全上了“双保险”。

 

  再次,在现今条件下可以建立与石油输出国间的互相依存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

 

  在地球村的经济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已有可能在输出国与输入国间建立某种合作共存的关系。全面的对立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害,而更多的合作则可带来双赢互利。主动实行“合理价格带”的价格政策,在供应量下降时主动增加产量等就是这种新关系的具体表现。对于历史上曾饱受欺凌的中国, 已把互利双赢建立和谐世界作为宗旨,与石油输出国间就更有可能发展合作关系,这就增强了对石油安全的保障。

 

  中国的国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且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换个角度看,中国作为资金相对充足的“世界工厂”,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在近年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那么,我国就应理直气壮地利用世界资源。这也成为促进世界,特别是经济欠发达而资源丰富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及时举措。

 

  如果油气进口双居世界第一

 

  按《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美、中、日三国原油进口量分别为4.45亿吨、2.54亿吨、1.77亿吨,依次占全球(大国和大区间)进口总量的23.5%、13.3%、9.4%,中国已居世界原油进口的第二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需进口石油4.5亿吨。在美国进口量递减的前提下,在2015~2020年间中国就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这将使中国的原油供应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

 

  同时,中国在2015年若使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8.3%,其进口量却可达900亿-1000亿立方米的水平。笔者和国际能源署(IEA2012年5月)分别预测的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皆为4000亿立方米,笔者框算进口量为1500亿-1600亿立方米。这样,中国在2015-2020年间可能成为天然气第一进口国。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笔者建议,首先要把节能放在能源战略首位。

 

  在保障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所必需的刚性增长前提下,只能强调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是能源战略的首要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按IEA2010年的数据,以衡量能源节约的最重要参数——能源强度(吨油/千美元)计,世界均值为0.31,中国为0.77,中国为世界均值的2.48倍;中国的能源强度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如日本为0.10、美国为0.19、德国为0.16),也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0.28、墨西哥为0.22)。以单位GDP油耗量(吨/千美元)计,中国为0.13而高于世界均值0.10,明显高于以节油著称的日本(0.04),也高于号称车轮上的国家美国(0.07)。显然,如果中国能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节能、节油(包括石油替代)的潜力是巨大的。

 

  其次,要增加国内油气产量。

 

  增加国内的生产供应量是减少进口的另一侧面。这里强调指出的是:1.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油气生产的战术和战略接替。 老区的挖潜、增储上产可保障其稳产或大为降低减产幅度,而新区新领域的开拓则从战略上形成新局面为持续稳产和增产创造条件。特别应重视非常规油气的发展,他已显示出良好的增产前景。2.注意提高清洁高效能源的比例并尽量以国产能源代替进口能源。从长远上看发展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从近期上看发展以气代油,从技术储备上支持煤化工、第二代生物能源(主要利用纤维素等非食物原料生产油、气)。

 

  第三,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对于先进的油气进口国来说,其摆脱被动的措施之一是依靠先进科技生产高附加值的油品和油气化工产品并尽量加大其出口比例。这样就能以出口收入部分弥补、甚至超过进口支出。2010年美国、荷兰油品进口量分别为1844.1千桶/日、1671.5千桶/日,出口依次为2062.9千桶/日、2106.4千桶/日,出进口差为218.8千桶/日、434.9千桶/日。不言而喻,进口中多含价低的燃料油,而出口中却主要为价高的轻、中质油品,甚至更高价的化工产品。新加坡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大量原油和低价油品的进口和高价油品、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获得很大的收益,成为其经济支柱之一。但应注意到由于中东和美国依托其廉价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发展炼油和油气化工有相当大的优势,使东亚各炼油国的炼油和化工业受到很大威胁。我国的炼油和油气化工须及早规划,进行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油气化工以作应对。

 

  第四,以广义多元化保障油气进口。

 

  如果油气进口双居世界第一的局面很难避免,就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能力,继续推进进口国和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在目前阶段以风险勘探开发和承包作业直接获得油气分成的合同越来越少。显然,进口油气主要是从国际市场上“买”来的,那就必须强化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话动能力、提高经营水平。在油气的获得上我们既要依托长期合同、也要重视短期的现货买卖,在近期更须大力提高现货的经营能力。

 

  进口方式亦要谋求多元化。从陆、海两种进口途径决定了油气管道和船运两种主要进口方式。今后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在陆海并重的前提下应更重视船运。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国造船业的优势和全球造船业低迷造价降低的现状, 大力发展远洋油轮和LNG运输船并适当关注配套的内河和陆上运输设施建设。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石油进口 石油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