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6日,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正式对外发布西城官园等35个监测站点的PM2.5实时数据,兑现市政府今年对广大市民“一号实事”的承诺。与此同时,淘汰老旧机动车等各项治理PM2.5的措施已经全面铺开。在过去的十年,北京实施“蓝天计划”,有效控制了颗粒物PM10、PM2.5等多种污染物,“蓝天”逐年增多。
在监测中心已经工作了13年的魏强见证了这一切,而10年空气质量的改善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一册“账本”,“翻翻‘账本’,知道我们过去一直在努力,也明白我们仍需奋力向前行。”
账本故事
11月5日,初雪后的北京城上空被一层湛蓝覆盖。西二环官园桥西一所学校的大院内,魏强踩着湿漉漉的铁梯,爬上一栋二层小楼。这里有一间占地约5平方米的白色小屋,屋顶的银色切割头正不停采集空气中的PM2.5。市民登录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网站,可以随时查看该站的PM2.5浓度。
“这些监测PM2.5的设备都是今年新装的,每台价值约40万人民币,全部从国外进口。”魏强说,全市35个监测站的PM2.5、PM10监测设备目前全部运行正常,“这张覆盖全北京城市、郊区、道路的监测网,就是在过去10年建成的。”
PM10曾高达160多微克/立方米
1999年,魏强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进入环保监测中心工作。那时北京全市只有12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大部分都在城里,有2个站在定陵和朝阳蟹岛附近,而远郊区的空气质量监测基本属于一片空白。”
很少的监测站意味着清闲的工作,魏强和工作人员一周都不用出门,与现在忙时每周四天都在远郊区形成鲜明对比,“那是一种呆腻了天天盼着出门干活儿的状态。”
这种生活在2001年后宣告结束,这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而作为办奥运会的重要保障,全面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被提上工作日程。“那时的北京,市区PM10年均值高达160多微克/立方米,和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都超出了国家二级标准,防控形势很严峻。”魏强说,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前提就是建立覆盖各区县的空气监测系统。
魏强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在忙碌着选点、建站、安装调试设备。最远的监测站位置在密云水库,当时京承高速还没有开通,往返一次就得8个小时,“路太远,又不敢疲劳开车,我们有时就在顺义、怀柔附近找个地方靠边停下,睡一会儿再接着开。”
满足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知情权
到2006年前后,全市终于建成包括27个国控、市控站点在内的全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正式形成,统一配置监测各项主要污染物,有效保障了之后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为“蓝天奥运”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1年秋冬,一场大雾席卷华北地区,引发公众对于PM2.5的关注。随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PM2.5纳入监测范围。已是自动监测室副主任的魏强带领着同事们再度出发,构建追踪PM2.5的监测网络。设备全部进口,除了原有的27个监测站外,加设南三环、西直门北大街等道路监测点,总站点数增至35个,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知情权。
“追踪蓝天的网络初步形成,但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个开端,今后的设备维护、运行更加重要。”魏强说,奥运会后自动监测室还对数据采集软件进行了升级,提升了故障判断能力。而作为一名空气质量监测人,让数据经得起检验一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这些年来,每一年‘蓝天’数的提升都让我们赶到喜悦,每一个蓝天,我们都想和市民分享。”魏强说。
博士生当上监测员
全力保障“气、水、音”
1999年魏强来到市环保监测中心时,整个中心只有约100人。他所在的自动监测室更是只有不到20人,“不过还好活儿少。” 但随着北京治理大气环境的力度越来越大,监测中心的人手很快就不够了。于是中心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每年都会从高校招聘一批年轻大学生加入监测队伍,“今年由于监测PM2.5的需要,光我们一个科室就进了7名大学生。”魏强说。记者了解到,如今整个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已增至约160人,有力保障了北京空气、水、声音等环境要素监测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
魏强说,他刚来工作时,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的学历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大专生,研究生比例很低。有些80年代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甚至只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由于监测设备大多都是进口,每次到了新设备,一些英文相对较弱的同志就翻着字典看说明书,“还好设备的原理基本都是相通的,他们熟悉掌握起来很快。”
而如今,研究生学历在监测中心已经不算稀奇,这几年甚至有不少博士生也加入了监测队伍,“他们的知识背景更好,能够很好地投入环境监测、生化分析研究等工作。”魏强说。
记账人语
帮百姓“读懂” 空气质量
尤其是去年秋冬以后,公众对PM2.5等空气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力度。我不认为这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反而是好事。大家一起努力,空气质量就有望改善。作为我们监测人,最大的任务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无误,反映给公众。
发布的污染物浓度数值和评价结果,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但我想,如果各部门能和环保部门一起协作,帮助市民“读懂”这些数据,知道什么样的空气质量该有什么样的活动,小朋友该怎么防护,体育课该怎么办,大型户外活动该控制或者取消等等,我想效果会更好。
账本评说 政府市民齐努力 才能降低PM2.5
张大伟(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 1974年成立的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目前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市范围内大气、水、噪声、土壤、生态等环境的监视性监测;各类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和环境科学技术研究等。
市民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这几年,北京传统的重工业、化工业已经退出,三大产业的比例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现阶段的空气污染很大一部分来自民用,比如机动车。因此,改善空气质量,降低PM2.5,需要政府和市民一起来努力,比如少开一天车。
未来我们会全力做好监测工作,让污染预报更加精确,还会增加一些发布平台,如手机客户端,会用颜色标示空气的污染程度,更好地服务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