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走出过去“人定胜天”的误区,充分尊重自然界的各种规律,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面貌和功能,才可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天津北大港湿地万亩鱼塘发现的13只中毒的东方白鹳在志愿者和当地有关部门的救助下恢复健康,于11月21日放归自然。此次鸟类中毒事件造成几十只不同种类的鸟死亡,让人心痛。此后,唐山乐亭又发生了类似的鸟类中毒事件;27日,央视又曝出江西资溪屠宰野生猕猴的新闻,令人触目惊心。
目前,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已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动物的灭绝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消失,甚至引发新的瘟疫,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并不是人类的“建设”。我们要走出过去“人定胜天”的误区,充分尊重自然界的各种规律,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面貌和功能,才可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其次,野生动植物既是人类的伙伴,也是珍贵的物种资源,我们要走出过去将环境保护视为单项任务的误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根本变革。我们尤其要摒弃“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不管是此前湖南邵阳的鸟类捕杀,还是天津和唐山的鸟类中毒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包括污水治理、退耕还林、空气监测等“硬性”内容,更与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尊重大自然的观念息息相关。这些“软性”的指标提升了,“美丽中国”才能在我们手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