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破解风电行业三角债难题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12-06  来源:机电商报  关注度:0]
摘要:   比起风电增速放缓给风电行业带来的阵阵寒意,更让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感觉冻彻骨的是三角债引起的资金链紧张。   三角债蔓延   风电开发商不能及时拿到出售的电费,因此,不能及时给风电整机制造商支付货款...

  比起风电增速放缓给风电行业带来的阵阵寒意,更让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感觉冻彻骨的是三角债引起的资金链紧张。

 

  三角债蔓延

 

  “风电开发商不能及时拿到出售的电费,因此,不能及时给风电整机制造商支付货款,整机制造商拿不到货款,也没法支付风机零部件厂商的货款。”某风机制造商对记者坦言,这一环环相扣的延迟支付,导致风电产业链各方陷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境。

 

  “在大环境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并不突出,但是一旦行情急转直下,三角债的问题就凸显了。”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金直言压力。

 

  近年来,随着风电行业产能过剩,风电机组价格下降明显。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风电电器设备分会统计,2011年风力发电机组产能3万兆瓦,而实际新增装机总量仅有1.8万兆瓦。风机价格从6500元/千瓦,下降到目前的3500元/千瓦左右。

 

  由于市场惨淡,风机制造商的利润趋薄。硬币的另一面则是风机制造商的应收账款日益增多。根据某风机制造商的财报显示,其2012年第一季度末应收账款116.5亿元,第三季度末应收账款111.8亿元。

 

  实际上,不仅是风电整机制造商陷入三角债的泥潭,在三角债中,处于最弱势地位的风机零部件制造商更能体会其中的滋味。

 

  “比起整机制造商而言,我们的现金流比他们支付得更多,资金回收得更慢,钱也赚得更少。”张定金表示,如果说现在的寒冬让风机制造商们倍感压力,那么资金链趋紧的问题已经把风机零部件制造商逼得走投无路。

 

  各种问题的矛头全都指向处于风电产业链最下游的风电开发商,实际上,对于开发商而言,也是有苦说不出。

 

  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国栋坦言,在开发风电的过程中,确实有拖欠货款的问题,但是他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目前,我们风电场所出售的电量,标准电价这一部分由电网结算,但是补贴电价这一部分,已经三年没有落实。”也就是说,风电开发商差不多有一半的收益无法收回。随着风电场运行年限的增加,运维成本也随之增加,这让他们压力倍增。

 

  目前,决定风电开发商收益的主要是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风电机组的实际发电小时数。由于我国风电限电情况严重,导致风机晒太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风电开发商的收益。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我国约有1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电量由于被限发而损失,按照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最低风电标杆上网电价计算,风电开发商因限电而造成的损失将超过50亿元。

 

  除此之外,风电的补贴资金也是决定风电开发商收益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新能源的补贴资金不到位,导致开发商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从而引发风电行业三角债的情况确实存在。有的风电场连续20多个月都没有拿到相关的补贴资金,资金运转已经非常困难。”作为非国有的风电开发商,和五大发电集团相比,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开发部总经理张卫奇更能体会到其中的难处。

 

  解决之道

 

  从根本上解决风电三角债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需要解决我国风电并网难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针对风电并网这一老大难问题,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表示,根据国外的经验,要解决风电并网问题,需要从三方面努力:一是电网要足够坚强;二是足够灵活;三是在需求侧方,充分体现用户的响应。因此她建议,除了要建设更多的输电线路之外,还需要拓展更多的电力调度手段,优化电力调度。

 

  除了在电网一端下功夫之外,风电开发商也正在拓展更多的融资渠道来缓解资金紧张的问题。

 

  “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在探寻多种融资渠道。”张卫奇表示,该公司已经在香港上市,通过股权融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其也正积极尝试其他的融资方式。此前,该公司已经在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日前其正在国内发行企业债券。

 

  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玮表示,其将率先在行业发行一支产业基金,通过这一模式来拓展融资渠道。除此之外,他认为还需要在风电开发过程中,做大量的精细化工作。其中,选择性价比高的风机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在他看来质量可靠的风机所产生的稳定的发电效率将为开发商带来更加稳定的收入。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