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逐渐向深层进军,深井、超深井数量大幅增多,井下条件越来越复杂,钻井、完井、生产面临的技术挑战日益增大,对机器人技术等高精尖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进一步提高现有技术水平,向智能化、自动化、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发展,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削减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与此同时,为了探索未知的太空领域,人类不断研制先进的航天设备,陆续开展了登月、火星探测等太空科研项目,有力推动了远程控制、精密制造等技术领域的进步。
航天技术与石油勘探开发,一个是“上天”,一个是“入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两者都是在十分有限的空间内(太空站、井筒等)进行生产、维护等操作;而且操作环境恶劣,需要面临极端的温度和压力;两者都属于高风险行业,一个细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提高可靠性是两者的共同目标。
仿真技术助力高精尖装备研发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一直致力于航天仪器和传感器的研发,并在太空探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实验室研制的原位仪器随着飞行器甚至到达了太阳系的边缘,经受了从地球到外太空温度、压力、湿度等急剧变化带来的严峻考验。为了降低能量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航程,要求航天仪器必须尽可能缩减尺寸和重量。与此类似,深水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要求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强度高、能耗低的特点,而且能够承受低温、高压、腐蚀等多种危险因素。
无独有偶,海洋深水环境的生产作业经验,同样为太空探测提供了借鉴,如Europa、Enceledus星球的盐水海洋、Titan星球的碳烃化合物湖泊。为此,喷气推进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包括具有碳烃监测评估功能的质谱仪传感器、从微观和宏观方面监测海水特性的阿塞尔诱导荧光检测仪、微生物采样器等。深水开发技术发展的同时,同样带动了相关航天仪器的进步。
在喷气推进实验室,一个重要的研发手段是利用软件进行建模仿真,模拟设备的工作状态。由于研究任务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很大,难以同时兼顾各个方面;另外引力场、温度和压力、腐蚀性气体等特殊环境,使得在现实世界中复制重现成本高昂或难以实现;而利用仿真技术无需建造或复制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可以大大降低研发成本,并且可以将多个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优化,验证研发思路的正确性。正是基于同样的考虑,建模仿真成为石油工业研发的重要手段,如模拟压裂效果和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深水机器人的工作状态、超深井管柱力学分析等。从软件的专业角度看,机器人系统需要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地面软件系统,用于发出指令并进行远程控制;机载软件系统,植入部分智能;以及目标平台。为了实现三方的完美协作,要求软件系统具有互通性、灵活性、一致性、扩展性强、易于维护、费用低的特点。
机动灵活的管内机器人
1997年喷气推进实验室参与了美国的火星探路者计划,并研制了“索杰纳号”火星车,它是人类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车,具有高度机动性,能够克服火星崎岖不平的表面,展现了实验室在远程操控和精密机械领域的非凡实力。与此同时,实验室还研制了用于天然气管道的管内机器人,设计借鉴昆虫界尺蠖的运动方法,由多个短节组成,每个短节之间采用三维自由度的接头连接。机器人内部装有涡轮发动机,可以利用高速流动的天然气为机器人提供能量,它使用可充气的气囊推压管道内部,使其能朝任意方向移动,并且能够顺利通过管道内部的三通和弯接头,不影响管道内天然气的正常输送。该机器人可以用于管道内部和海底设备的检查及维护、钻井平台水线以上和以下部分的检测等。
功能强大的 “无人钻机”
挪威机器人钻井系统公司总部位于斯塔万格,专门研制创新性的自动化机器人钻井系统,为海洋和陆地钻井提供安全度更高、费用更低的钻井方式。2012年9月 5日,该公司与美国航空和航天局(NASA)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联合研发自动化机器人钻机。2012年8月6日NASA 负责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并开展科研任务,NASA掌握着世界先进水平的远程控制技术,这将有助于无人钻机远程控制系统的研制。
无人钻机系统的研制还得到了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挪威研究院、挪威创新协会的支持。无人钻机根据用途分为陆地和海底两种,分别与现有的陆地和海洋钻机兼容,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通过常规的起重船送入海底,然后利用脐带管与动力、控制、泥浆等系统连接,通过三维互动电脑界面远程操控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进行施工作业,并且通过应用公司专利的海底钻机密封和压力补偿系统,可以实现工作过程的“污染物零泄漏”,能够满足极度恶劣环境如北极、超深水条件的施工要求,大大降低现场工人的工作强度和安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费用。
宇宙航天领域汇集了全球顶尖科学家,拥有最先进的科研仪器,在攻关太空奥秘的同时,将一些具有相同性的航天技术用于石油勘探开发,不仅可以大大加快石油工业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且可以从另一领域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通过两者的互相利用,兼收并蓄,实现了双方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