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中石油为什么不能裁员?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8-18  来源:财经网  关注度:0]
摘要: 面对经营困难、利润下降的局面,中石油裁员不仅理所应当,且须加大力度。外界应给予其更大空间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杨悦】一个利润下滑、原本理应裁员的企业的举措,为何引起舆论大哗?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的裁员历来...

面对经营困难、利润下降的局面,中石油裁员不仅理所应当,且须加大力度。外界应给予其更大空间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杨悦】一个利润下滑、原本理应裁员的企业的举措,为何引起舆论大哗?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的裁员历来是一个敏感话题。最近,这一话题再度放大成为关注焦点。


  有关中石油未来三年将裁员8万的消息在媒体曝光后,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中石油各级工作人员被迫反复出面解释,力图减小裁员事件可能的影响。这些解释归总起来主要是两层意思:一是裁员幅度不像外界传说那么大;二是即使裁员,也会以多种方式尽可能温和地进行。


  之所以要做出这么多的解释,原因无他:主要是担心裁员引起员工心理动荡,成为企业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裁员之说最早源自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7月19日在延安召开的中石油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蒋表示要“压缩总部和地区公司、企事业单位机关人员,员工总量三年内要削减5%”。


  由此来看,裁员之议在中石油内部显然已有共识,并列入工作计划。裁员之举在投资者中亦受到广泛欢迎。对于一个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且大部分资产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利润大幅下滑后减员增效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外界则应给予中石油裁员更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更大的操作空间。

敏感神经


  中石油首次大规模裁员可追溯至本世纪初,中石油在资产重组之后,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下称中石油股份)。当时,国内成品油的成本远远高出国际成本,中石油拥有一支远较国际其他石油公司更为庞大的员工队伍。为了推动中石油股份在海外顺利上市,中石油在上市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裁员。


  裁员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中石油下辖油田的部分企业职工,在有偿解除劳动合同后又开始上访,甚至惊动了当时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面过问此事。由此,避免影响社会稳定成为中石油裁员最敏感的一根神经。


  时隔八年,这根神经再次被拨动。7月29日,中石油某高层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此事并不确凿,中石油只是通过正常退休、劳动优化组合、技术升级等途径“压缩人员”。


  该人士指出,此举主要是中石油为应对经营困难,进行优化劳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采取的举措。


  根据中石油股份2008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已经下降31%。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管制政策,及石油特别收益金大幅增加等影响,使得中石油业绩增长出现放缓。且由于国家政策限制,在短期内看不到收入增长的空间。


  中石油炼油业务也已连续三年亏损,2005年亏损198.10亿元,2006年增加到291.64亿元,2007年进一步上升到470亿元。与此同时,中石油上缴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却逐年上升。2006年中石油上缴290亿元,2007年猛增至445亿元。


  2008年一季度,中石油应上缴的特别收益金达到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多缴160多亿元。中石油测算,若国际原油价格保持在100美元/桶,今年中石油缴纳的特别收益金将超过1000亿元。

裁员无可厚非


  在此情况下,裁员也许是中石油应对目前困境的办法之一。年报显示,2007年中石油的经营支出较上年增长29.4%,其中,员工现金薪酬和其他人工费用,较2006年同期增长22.5%。增长原因是:业绩及物价水平上涨,生产规模扩大,零售网络扩张,人员薪酬费用相应增加。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目前舆论非议中石油裁员不理解。在他看来,中石油从生产经营的考虑出发进行裁员,是企业行为,无可厚非。


  林伯强表示,中石油首先是企业,即使是国有企业,关键之处仍是追求效益,只不过私人企业代表私人,而国有企业代表国家和国民,“国有企业的本质仍是企业,中石油并不是政府的一部分”,林伯强说,作为垄断企业,中石油的责任更多在于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去实现最大的利益。


  有些意见认为,中石油此举将增加国内失业率,不利于社会稳定。林伯强就此评论说,中石油过多地承担社会责任,负担太多冗余人员,忽略效率,降低效益,以至于出现亏损,而让政府予以补贴。其实这些补贴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国民。


  林伯强表示,如果减薪能让中石油的改善效益,也未尝不可。但减薪也有底线,如果减薪不能带来内部激励,无非扭转企业业绩下滑,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事实上,中石油上市之后,已不是纯粹的国有企业,其股东已从过去的国家一家变成有千万家中小投资者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中石油股份的义务和责任。而在目前收入增长无望的情况下,减员增效是中石油提升经营效率和利润的可能举措之一。


  由于政策的关系,中石油目前的亏损界定不明确,很难区分哪些是政策造成,哪些是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导致。林伯强强调,相比中石油裁员,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是尽快理顺成品油价格机制,并对垄断企业严加监管。
 
裁员力度仍有待加强


  据2004年《经济参考报》报道,2000年中石油约有员工150多万,此后三年间,中石油累计裁员36万余人。中石油网站数据显示,中石油包括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等近120家二级企业,截至2007年底约有170万名员工。


  由此看出,中石油在上市之前,为博投资者喜好大刀阔斧地裁减冗员。但短短五年间,员工人数又迅速反弹,甚至超过裁员之前,其中固然有业务扩张的因素,但膨胀速度之快仍令人印象深刻。
  中石油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石油“企业办社会”的角色仍在延续。2000年裁掉了一部分员工,但近些年来这些员工的子女和亲属又被招回了中石油。


  “此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裁员,”中石油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这次裁员其实就是自然减员,会层层分解到下级单位进行,不会涉及总部机关。”


    据《财经》了解,中石油2000年裁员主要采取有偿解除劳动合同,即买断工龄的方式。但据中石油内部人士介绍,此举效果并不好。“买得断工龄,买不断感情。”前述消息人士表示,部分员工对中石油已经产生依赖心理,即使解除了劳动合同,也无法彻底割断彼此间联系,部分员工买断工龄后多次上访,中石油不得不追加补助费用,并启动再就业工程,帮助部分员工重新工作。这些都给中石油带来了无穷烦恼。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中石油作为企业,首先是要为投资人的利益服务。近今年外部环境变化,利润增速减缓,减员增效不失为一个途经。只要是按《劳动法》行事,社会各界应当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给予企业更大的操作空间。但对中石油而言,还要看到底是哪些部门的人员被裁减。


  对中石油的员工而言,尽快转变观念,努力适应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也是当务之急。因为中石油上市之后,中石油的员工就由过去为国有企业打工,变成了为上市公司打工,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一辈子都躺在垄断国有企业里吃饭。中石油的股东变了,员工的定位也要改变。裁员问题,并不仅仅是中石油一家的问题,而是所有上市的垄断国企都可能面对的一道关口。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