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石油价格暴涨的受益者还有开采设备商们,中国的宏华集团就是其一
宏华集团生产的13台石油钻机在贝加尔湖畔昼夜不停地运转着。它们活像是13个独立的移动工厂,随着周边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备情况不断变换作业地点,在每一处的停留长则数月、短则几天。即使在西伯利亚-45℃的低温条件下,这些为俄罗斯市场量身定做的ZJ50DBS高寒钻机照样能够伸缩自如。近年来,不断加大油气开采力度的俄罗斯已经成为宏华钻机销售中最强劲的成长动力,从2006年的1台跃升到2007年的19台,而今年将有机会翻一番。
油价飙升刺激着各大石油公司的开采欲望,他们一边竭力挖得更深,一边寻找油田新大陆。“钻机设备就像一把钥匙,是找到和打开能源宝藏的关键。”宏华集团董事长张弭说。位于四川广汉的宏华集团正是全球石油投资热潮中的受益者。2007年,宏华营业收入实现31.6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5.4%,经营溢利(毛利润)为10.80亿元,同比增长38.9%。今年3月在香港主板挂牌的宏华是中国石油钻机设备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
陆地钻机和配套设备是宏华在过去10年中的主攻方向。根据斯庇尔斯咨询机构(Spears)预测,今后5年(2008-2012)全球陆地钻机需求总量约为2,196台,比过去5年(2003-2007)增长13.2%,年平均需求从388台增加到439台。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但只有20多个国家能够制造石油钻采设备。张弭透露,2008年宏华钻机的产能将从去年的101台提升至150台,超过美国石油设备巨头国民油井(National Oilwell Varco,简称NOV),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陆地钻机生产商。
宏华集团的前身是宏华实业开发公司,当时还是中石油的一个下属企业,张弭任厂长。1998年企业改制后,张弭等管理层成为主要股东。宏华集团积累的技术研发能力让它将国内众多石油机械的竞争对手甩在身后。1998年,宏华就推出了第一款产品——7,000米深井机械钻机。当时,国内石油开采已经呈现出向更深、更难发展的趋势,大庆油田提出了“在大庆下面再造一个大庆”的口号。但国内大多数从业者生产的钻机深度仍停留在5,000米左右,宏华凭借全球领先的深井钻机迅速站稳脚跟,销售收入很快突破1亿元。
2001年,宏华乘胜追击率先在国内推出了数控变频电动(DBS)钻机,这一成果被中国国家经贸委列入重大装备创新研制项目。“现代钻机的变频技术是我们领跑了,现在全球钻井设备市场上,80%的客户都会选择数控变频钻机。”工程师出身的张弭说。DBS钻机新产品让宏华销售收入再上一个台阶,提高到5亿元,同时产品开始出口到国际市场。
一直以来,宏华在中国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和兰州兰石国民油井工程公司,前者是中石油集团的直属企业,后者则是兰州石化集团与NOV的合资公司。据《中石油质量管理状况》报告统计,中国“十五”期间钻机更新进入高峰期,年平均更新80余台。但国内钻机经过8年更新改造后,需求量趋于稳定。虽然新发现了川东气田、南堡油田,但国内钻机制造市场竞争激烈,并没有大幅度的成大空间。
一个地区的钻机需求和原油产量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决定于油层厚度、开采地质条件等因素。目前,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是钻机需求最大的市场,去年其陆地钻机在用数量占全球总量的42.7%。中东地区虽然油气储量最为丰沛,但钻机需求并不大。近年随着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世界钻机需求市场正在向俄罗斯、南美等国家转移。预计到2012年底,俄罗斯和中国将占全球新增钻机需求的近80%。通常情况下,钻机的使用寿命平均为16年,因此除了新建油田的钻机需求之外,以旧换新也是钻机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
为了打开全球最大的美国市场,宏华可谓煞费苦心。2004年,张弭在世界石油装备中心休斯敦注册“新大陆设备有限公司”,征地20 英亩,斥资上百万美元兴建工厂,作为钻机成套、售后服务和产品展示基地。第二年,宏华以“先租赁后售卖”的形式向美国出口了第一台大型成套钻机。这台钻机在科罗拉多州海拔3,000米的洛基山脉顺利地完成了钻井任务,并为宏华赢得了钻机批量出口美国的大订单。
张弭并不讳言价格是宏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优势。他认为,尽管石油钻机制造起源于欧美,但它却和造船、飞机制造、风电设备等重型装备产业一样迅速向中国转移。目前,中国钻机年产能在300台左右,制造水平已经领先于俄罗斯,与欧美先进厂家水平相当,但成本却低20%-25%。去年,宏华有45台陆地钻机出口到北美、俄罗斯、中东等海外市场,今年出口比例将超过80%。为了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宏华在休斯敦、开罗和迪拜分别设有3家子公司,在莫斯科正在设立一家子公司,并加大了对9,000米超深井钻机、高寒钻机、快速移运钻机等产品的研发投入。
事实上,宏华上市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下海”。已然称霸全球陆地钻机市场的宏华无意于继续提高产能,张弭认为150台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平衡点。由于行业波动性较大,过高容易资源闲置,过低又跟不上市场需求。宏华宣布,将从香港股市募集到的30亿港币中的60%用于海洋项目投资。
相对于陆地钻机而言,海洋钻井平台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它不仅要求较高的陆地建造设施技术水平,海上平台以及海底管道的安装还需要大型船舶及配套设施的配合。从1979年开始,海洋钻机经历了一轮投资高峰,但1983年以后,油价回落让各大石油公司逐渐减少了海上勘探开发,海上钻井平台从1985年的772艘下降到1996年的567艘。
如今,能源需求攀升和陆地开采难度加大让世人的目光重新投向海洋。根据英国能源分析机构道格拉斯-维斯特伍德(Douglas-Westwood Ltd)的《世界海洋钻井报告》,2004年-2009年的5年中,海洋钻井的投入将达到1,890亿美元。海洋钻机的单价约为2亿美元,目前全球年产在30台左右。新加坡吉宝公司(Keppel)掌控了全球海洋钻机60%的市场份额。张弭把与陆地钻机接近的浅海(150米以内)自升式钻井平台当作宏华“下海”的突破口。但最初这一计划遭到了质疑,原因是吉宝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浅海产品的利润率不高,大约只有10%,远远低于宏华既有的23%。
对此张弭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造船出身的吉宝之所以利润低是因为外购量太大,比如技术难度大、利润含量高的设备都是从NOV采购的,而他们自己做的都是低附加值的粗活、笨活,比如船体、桩腿等。宏华正好与吉宝相反,海洋平台的核心技术钻机设备是由自己掌控的。“我的思路是从陆地出发,海油装备陆地造。而且中国在能源、钢材、人工等方面的优势都远远超过新加坡。”张弭比较道。他的短期目标是跻身浅海钻机的前三名。
今年,宏华已经开始为中国海油集团提供固定平台上的钻机模块项目。早在两年前,宏华引入了凯雷投资等财务投资者和中海油等战略投资者,为上市融资和进军海洋钻机做好准备。张弭在“练兵”中惊喜地发现,宏华同类产品的价格在比西方同行低20%的情况下,利润还能高出1/3。宏华的海洋钻机“处女作”将在2010年面市,届时陆地和海洋钻机业务的总收入将超过100亿元。而眼下,张弭的紧迫任务是在东部沿海寻找一块“二次创业”的海洋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