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炼油:井喷式投产竞实力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9-17  来源:新浪网  关注度:0]
摘要:编辑导读: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21个大炼油项目。“井喷式”的集中投产将让它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安全环保也将考验它们的发展水平。   奥运开幕前日,大连石化千万吨级加工含硫油技术改造项目成功投产,原油一、二次加工能力达到2050...
编辑导读: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21个大炼油项目。“井喷式”的集中投产将让它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安全环保也将考验它们的发展水平。

  奥运开幕前日,大连石化千万吨级加工含硫油技术改造项目成功投产,原油一、二次加工能力达到2050万吨/年,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基地。这让中国石油成功摘取了炼油业的一枚“金牌”,也将炼油军团争金夺银的态势推向了高潮。

  据了解,2008~2010年的三年间,国内陆续投产的大炼油将达6家之多,阵容空前庞大。到2010年,21个大炼油项目的建设将全部竣工,加工能力超过2.4亿吨,占全国总能力的57%(2010年全国炼油总能力约为4.2亿吨)。

  冲刺“十一五

  在这些炼油巨子中,归属于中国石化麾下的最多,有14个,总产能达1.6亿吨/年以上,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66.67%,足以让中国石化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构建起强大的产业集群。炼油能力排名居第二位的是中国石油,随着大连石化、兰州石化、抚顺石化等大炼油的火热出炉,总产能超过7000万吨/年。届时,中国石油打造六大炼油基地的梦想终将实现。

  在两大巨头的光环之外,中海油的身影并不容人忽视,其旗下的惠州大炼油从一起步就为业界所高度关注。作为中海油独资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炼油项目,惠州大炼油的设计产能达1200万吨/年。而据记者刚刚得到的消息,中海油正准备增资45亿元人民币,计划到2011年将其产能扩大到2200万吨/年。

  比惠州大炼油抢先一步投产的是青岛大炼油,再加上正在建设的独山子大炼油,它们的投产,将有效地改善珠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的成品油供应格局。

  日前,青岛大炼油已成功运行3个多月。它作为“十一五”时期首个投产的新建大炼油项目,年产成品油708万吨,聚丙烯、液化气等石化产品203万吨,它的投产缓解了国内油品供应的紧张局面。无论是满足“三夏”、抗震救灾用油,还是力保奥运用油,青岛大炼油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石化保供的一支生力军。

  正在建设的中国石油旗下的独山子炼化一体化项目—1000万吨/年炼油和120万吨/年乙烯,伴随中哈原油管道应运而生,资源优势非常明显。项目总投资272亿元,是继西气东输之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它建成后,将与兰州石化一同挑起西部成品油市场供应的重任。

  应该说,一年投产2~3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的情况的确不多见,而这种情形在今后两年间还将继续。2009年,福建炼化、广西石化将同年竣工;天津石化则略晚一步,2010年开工。

  此外,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炼油项目还有四川大炼油,但它未能赶上“十一五”的末班车,主体工程将在2010年底基本建成,预计2011年投产运行。该项目年加工原油1000万吨,原油主要来自我国西部地区,由进口哈油和部分西北原油构成,年产汽柴油约570万吨。

  合资再扩容

  在21个炼油国家队中,“洋资本”介入的有两家:老牌合资炼厂大连西太和明年即将投产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将使国内炼油业的合资阵营扩容一倍。

  说起大连西太,人们并不陌生。它是国内第一个合资石化企业,由中化集团、中化(香港)石油国际有限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中国石油以及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五家股东联合投资兴建。投产之初,加油能力为500万吨/年,经扩建,目前年炼油能力为1000万吨。

  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是近年备受关注的合资新贵。它具有“三国四方”的合资背景,由福建炼化(中国石化和福建省政府各占50%的合营企业)、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分别按50%、25%、25%的股份比例投资兴建,合资建设合同于2007年2月正式签署。

  要成功操作一个举足轻重的合资项目并不容易。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例,项目从获批到建成,屈指算来,足足历经了7年长跑。早在2002年9月,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即已获得国务院核准;2004年8月,福建炼化、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有关中外各方达成合作协议;2005年7月,项目在泉州奠基开工;2009年,将建成投产。

  根据计划,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将把现有炼厂的400万吨/年炼油能力扩大至1200万吨/年,并大幅提高加工含硫原油的炼制能力,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新增汽柴油产量450万吨/年左右。

  上述两大炼油项目不仅是合资企业的成功典范,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紧随其后的还有中俄大炼油和中科大炼油。

  中俄大炼油是中国石油酝酿的第二个合资炼厂,将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由中国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资建设,计划年加工能力为1000万吨。2007年底,项目合资公司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已注册成立。

  中国石油合资步伐不慢,中国石化也不示弱。中科大炼油选址南沙,由中国石化和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建立。据媒体报道,目前该项目正向国家发改委报审。

  有报道称,该项目除了1500万吨/年炼油外,还有配套的100万吨/年乙烯,因此投资额将从原计划的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90亿美元。如果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通过,它将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比拼竞争力

  其实,无论合资还是独资,面对“井喷式”的集中投产,各大炼油企业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尤其在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体系调整尚不到位的情况下,各炼油项目的效益压力倍增。因此,“做大做强做精”成为炼油业降本增效的通用定律。

  说到“大为上策”,21个大炼油的个头都不小,而领衔其中的当属大连石化和镇海炼化。如果将它们的加工量加在一起,相当于“吞下”一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

  日前,大连石化以2050万吨/年的一次、二次加工能力,超过镇海炼化成为国内最大炼油基地,开始向示范型炼油企业的目标推进。对此,中国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大为赞赏。他表示,大连石化的结构优化、布局调整,已走在中国石油炼油业务的前列。

  但是不久前,中国石化的一个决定,将使镇海炼化很快重拾炼油企业的产能桂冠:镇海炼化将于2009年9月之前,实现原油加工能力提高15%,由目前的2000万/年吨增加到2300万吨/年。

  由此可见,大型化将成为炼油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据估算,1200万吨/年规模的炼厂比600万吨/年规模的炼厂,单位投资节约2.5%,生产费用节约12%~15%,占地和能耗自然也随之减少。

  不过,同是大型化,据统计表明,在同等规模下,单套装置比双套装置投资少24%,装置能耗约低19%;相同规模,三套装置投资比单套装置增加约55%,能耗增加约29%。

  因此,作为目前国内单系列规模最大的青岛大炼油,尽管炼油能力比不上大连石化、镇海炼化两大巨头,但它依然脱颖而出。在它的16套工艺装置中,规模创国内之最的装置就达9套之多,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此外,从陆续投产的炼油项目来看,不少都具有加工高含硫原油的非凡能力。其中,大连石化、镇海炼化、青岛炼化以及惠州大炼油,个个都是吃“粗粮”的大户。它们利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将价格相对较低的高硫高酸原油变成绿色的清洁产品。

  环保定前程

  尽管未来竞争日益激烈,但大炼油投资方兴未艾,拟建和扩能的长队甚至已排到了“十二五”。而这些项目能否拿到“绿卡”,除了取决于国家对于战略规划的考量之外,各大石油公司的安全环保业绩,将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污染危机四伏,环保问题广受社会关注,大型石化项目遭遇公众抵制的事件屡见不鲜。

  先是2007年,厦门PX项目被“叫停”,石化项目因环保问题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年,广东省14位人大代表因环保问题,联名提请政府缓建中国石化南沙炼化一体化项目。

  不久前,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得处于震区的四川大炼油的去留问题为社会所关注。不过,中国石油负责任的态度让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地震发生后,中国石油停止了四川石化项目的筹建工作,并立即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评估地震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影响。中国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郑重表示,四川石化项目去留由震后评估定夺。如果评估结果证明不合适,公司会放弃这一项目。

  他还表示,“我们不能为了一个项目的建设而给后代和环境造成影响,这不是中国石油负责任的风格。”

  如今,安全环保、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已成为石油公司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为石油公司赢来了公众的尊重,也赢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中国石化旗下的青岛大炼油为例,为了实现环保领先,项目用于环保设施的投资达到12.7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0%以上。这笔钱的确花到了刀刃上,目前,青岛大炼油的硫回收利用率达98.5%以上,污水回用率达96%以上,装置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新鲜水耗、污水排放量、COD排放量等节能环保指标,均达到了国际清洁生产领先水平。

  同样,惠州大炼油的环保建设也可圈可点,并且得到了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的点名表扬。据了解,该项目在建设海底输油管道时,为补救施工对珊瑚的破坏、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投资80余万元完成了珊瑚移植和生物修复补偿。这个细节体现了惠州大炼油在建设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应该为项目下一步的扩能计划增加了砝码。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