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跌近四成 高油价梦魇解除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9-23  来源:和讯网  关注度:0]
摘要: 雷曼的破产加强了世界的恐慌:美国经济出事了!而根据经济学的经验,经济衰退都会同时伴随着原油需求减少造成的油价下跌。油市由此走上跌势的可能性日益加大。今年1月2日,受非洲产油大国尼日利亚国内局势动荡的影响,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在2008年第...

     雷曼的破产加强了世界的恐慌:美国经济出事了!而根据经济学的经验,经济衰退都会同时伴随着原油需求减少造成的油价下跌。油市由此走上跌势的可能性日益加大。今年1月2日,受非洲产油大国尼日利亚国内局势动荡的影响,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在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即历史性地冲破了每桶100美元的大关。随后3月12日、5月5日、5月21日三天中,投资者为规避美元贬值风险而大量买入原油期货,致使纽约市场油价先后突破110美元、120美元及130美元的关口,扶摇直上。7月3日冲破145美元的历史新高,比年初上涨约45%.

  油价轨迹:从145美元跌至90美元

  高盛首席分析师默提甚至表示,未来两年内,国际原油由于供应短缺有可能上涨到150美元至200美元之间。

  但是此后,受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国际油价出现迅速回落的态势。截至上周,已跌至90美元/桶。欧佩克连续下调全球原油需求预测数据,该组织认为市场基本面因素已显著弱化,并预测全球对欧佩克的原油需求将从2008年的3120万桶/天减少至3049万桶/天。

  高价背后:美元贬值竟是始作俑者

  “物以稀为贵”,这似乎被一些分析师认为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但是有数据表明,2007年全世界已经探明的石油量大概为1.15亿桶,这比前两年的估计数字增长了10%.国际油价高企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元的贬值和投机炒作。

  美国跟欧佩克有协议,用美元作为石油的结算货币。为保证产油国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在美元大幅度贬值的今天,只有不断地推高油价,这样做是符合美国的战略意图和利益的。在国际油价冲破110美元时,花旗集团能源分析师蒂姆·埃文斯就说,油价飙升与供需结构无关,而是由于美元贬值及通胀压力增大。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交易以美元计算,持有其他强势货币的投资者买入原油期货造成油价上涨。

  石油输出国组织轮值主席沙基卜·哈利勒也表示赞同。他同样认为国际油价飞涨与石油供求无关,是美元贬值和市场投机炒作造成的。美元持续贬值为国际投机热钱纷纷进入原油和黄金(资讯,行情)期货市场进行炒作提供了机会,从而导致油价和黄金价格不断攀高。在过去几个月间,美元持续贬值,部份导致了原油期货价格的坚挺。同时,投机行为的存在,也是令得油价居高难下的重要原因。

  华尔街策略公司高级分析师康尼·特纳指出,市场投机炒作才是推动油价飙升的根本原因,而各种短期消息只不过是炒作油价的一个由头而已。由于资金的介入,市场会把任何可能导致油价上涨的消息放大,例如今天油价上涨的原因有可能是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意外下降,明天则有可能是地缘政治问题。他的这一说法不无道理。据报道,自今年年初以来,纽约市场基准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了近40%,仅5月份纽约市场油价涨幅就达到17%.5月16日纽约油价127美元,虽为当日价格,交易的却是7月石油期货。这与1月2日油价“破百”的是2月的石油一样,“期货”这样的投资形式显然已对油价造成巨大影响。比如,一直主张做多原油的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不仅发出油价将有可能冲上200美元大关的分析报告,拉高市场心理预期,更在油价逼近140美元之际,仍出手接盘,投机行为直接助推了全球油价屡创新高。

  走势分析:快速上涨理由有多少?

  今年5月,美国国会曾就油价暴涨问题在华盛顿召开了一场油价听证会。来自英国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埃克森美孚、荷兰皇家壳牌雪佛龙等在内的五家公司的高管重申,原油价格涨势难挡是汽油价格高涨背后的主要原因,然而当议员们向五大石油公司老板询问油价涨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时,却得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答案———壳牌代表认为油价在35美元至65美元之间即为合理;而英国石油代表则认为90美元以上才合理,美孚则干脆称市场价即是合理价。石油行业的暴利在一场听证会后大白于天下。仅2007年,石油公司的利润就高达1550亿美元,而其中的75%都被美国五大石油公司所攫获。这至少说明前一段时间高涨的油价并不合理。

  但是从今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仍在扩大,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风险,美国经济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特别是9月份,一件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了———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于上周宣布破产保护,其身后的债务高达613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美国银行试图接手风雨飘摇的美林;市值仅1000亿美元的AIG向美国政府申请高达85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

  同时,欧洲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今年以来,德国工业生产快速下降,法国、英国工业生产同时进入负增长,表明在美国经济下滑半年后,欧洲经济开始进入下降期。受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石油需求明显下降。美国经济疲软导致其国内市场燃油需求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美汽油销售大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7月份下滑了2.1%.新兴市场的石油需求疲软迹象也正在显现。

  此外,供应紧张缓解、美元走强、投机减少是造成此轮油价下降的重要因素。在需求减少的同时,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7月份,欧佩克原油日产量比上月增加了20万桶。欧佩克第一大产油国沙特在过去两个月中连续两次累计增产50万桶。此外,安哥拉尚有20万桶日产量增长空间。如果尼日利亚局势趋稳,还有恢复日产12万桶左右轻质原油的余地。供需紧张得到缓解的情况下,作为油价“推手”的投机因素减少。很多基金开始放弃了抛售美元买入石油的做法,则直接导致了油价的走低。此外,伊朗核问题以及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也促使油价走低。另外,美元反弹也是促使油价下跌的重要原因。

  有专家预测,国际油价将继续回落至70美元左右的价位,2008年全年均价将在80-90美元之间。估计2009年每桶60-80美元,此价将维持一段时间,之后油价还可能再次上涨。

  ■产业联动

  专家建议油价与国际接轨,能上也应能下

  油价下调,等到花儿都谢了?

  持续走低的股市让很多人失去了关注热情,而近期国际油价则成为众多汽车企业和经销商关注的热点。上周,由于美国金融业的危机引发的世界性恐慌,国际原油已跌至90美元/桶。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存在一定联动性,国际油价的大幅下挫,让汽车行业众多企业和经销商们暂时松了一口气,至少油价再度上涨的警报解除了。

  汽车经销商:紧绷神经稍放松

  此前由于国际油价不断走高,与国内油价不断拉大,不少证券分析机构预测奥运会后的9~10月份油价会再度上扬,一些私下流通的短信还言之凿凿宣扬又将涨价多少。

  这样的信息让不少汽车经销商尤为紧张。因为6月份国内油价的突然上涨,令原本就低迷的车市雪上加霜,从此陷入连续5个月的环比下滑之中,8月份更是首次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同比下降的情况。其中尤其是小排量车受影响最深。招商证券统计显示,受油价上调的影响,8月份油价敏感区域产品小排量乘用车占比继续下滑,小于或等于1L乘用车销量份额仅为7.67%,远低于1~8月累计份额的11.01%.

  上轮油价上涨过后,包括王明在内的一些汽车经销商们密切关注着国际油价走势。他们担心,国际油价迟早会反映到国内市场来,一旦国际上涨势头不止,国内石油巨头支撑不住,在6元/升的高位再度涨价……他们都不敢往下想,一旦设想成真,这将是对汽车行业怎样的沉重打击!

  一直愁眉不展的王明,上周开始与汽车行业很多企业老总一样,之前高度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消费者期待:国内油价能跟紧下调

  幸运的是,随着国际油价向90美元/桶靠近,一些专家开始呼吁主管部门下调油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应该坚持和国际油价实时接轨的原则来确定国内油价。9月17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处处长陈强接受采访时分析,中国油价在国际油价下跌的情况下应该降价,但仍需观察。

  “国际油价如果降到100美元以下,则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就存在下调的可能。”资深石油专家韩学功表示,原先有过测算,只要国际油价降到95美元,国内炼油企业就不会亏损。目前,这一盈亏平衡点已经到来,但国内油价仍维持在6月20日调价后的水平。

  他还举例说,以本月14日美国普通无铅汽油全国平均零售价格3.795美元为例,减去燃油税后相当于每升5.71元人民币。而国内最常用的93号汽油价格在6月20日调整后上涨到6元以上,已高于美国的汽油零售价格。

  我国向来惯于提升油价,下调的情况相当少。自2003年以来,我国曾有过两次下调油价的经验,第一次是在2005年5月,汽油出厂价格每吨降低了150元。第二次是在2007年1月,将汽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当时油价创下了19个月来的新低。

  最近一次成品油的涨价是今年6月20日,涨幅是每吨1000元,当时的国际油价约是每桶140美元。现在国际油价又出现了从最高时的147美元/桶大幅下挫至90美元/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石油产业顶级专家丹尼尔·耶金最近预测,国际石油价格有可能会回落到80美元/桶。这种情况下国内油价第三次下调还远吗?

  汽车行业的企业都在翘首期待!同时有消费者已经喊出:油价与国际接轨不要等到花儿都谢了!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