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五问失控的油价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2-27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装备网  关注度:0]
摘要: 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国际油价即突破每桶100美元关口,创出了新的历史纪录。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油价波动情况及其更深远影响。 油价是否还会连创新高? 据专家预测,未来国际油价还将继续高位震荡,仍有可能...

     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国际油价即突破每桶100美元关口,创出了新的历史纪录。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油价波动情况及其更深远影响。

     油价是否还会连创新高?

     据专家预测,未来国际油价还将继续高位震荡,仍有可能再创新高。国际能源署负责人田中伸南、美国商品大王罗杰斯等认为,每桶油价150美元并非遥不可及。丹麦盛宝银行认为,2008年是世界经济转折年,预期油价可能创下每桶175美元的纪录。也有专家称,每桶100美元的油价只是开始,十年内可能涨到200美元。目前,霍尔木兹海峡每天输出石油1300多万桶。美国一旦和伊朗冲突起来,将直接影响国际市场出现15%以上的原油短缺。市场人士普遍预期,仅受美伊关系走向影响,近期油价就可能冲击每桶110或120美元的新关口。

     高油价根本上是由国际石油市场供求的基本面决定的。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油效提高相对较慢,美国等不断扩大战略石油储备,致使全球石油需求大幅上升。而主要产油国扩大生产能力的空间却很有限,沙特、伊朗等中东产油国近10年来投资不足,美欧等石油消费国长期以来过少增加对炼油设施的投资,油气领域新增投资形成产能尚需时日。据美能源部估计,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费量为8570万桶,日均产量为8464万桶,未来几年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只要不出现世界性经济大衰退,在节能或研发替代能源方面不能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市场石油供求状况便无法根本改观,这是国际油价震荡上行的基础。

     高油价也是地缘政治不稳、金融投机、美元贬值和国家利益博弈等因素叠加聚合的结果。当前众多地缘政治不稳的始作俑者,非美国对外政策莫属,中东、非洲等产油国的政治动荡、局势紧张,随处可见美国踪影;据纽约期货交易所统计,参与石油期货交易的基金已增至8500多家,其中不乏摩根大通、美林等大型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其交易额占油市总规模的60%,期油每桶100美元水平上还累积大量未平仓合约,国际炒家仍在伺机而动,进一步推高油价获利的动力强劲;受次贷危机影响,美经济衰退风险增大,美联储被迫减息救市,美元汇率面临下行压力,弱美元增加了原油期货作为投资产品的吸引力,并使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一涨再涨;美国已完成向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业为主的新经济转型,对高油价承受力较强,不会大规模动用战略储备平抑国际油价,俄罗斯利用石油武器重振大国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欧佩克及国际大型石油企业通过控制产能、油源、开发投入等手段,以掌握市场主导权而牟取暴利。

     高油价传递了哪些主要信号?

     有关国家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加息抑制通胀可能加剧经济减速,而减息刺激经济又可能加大通胀压力,货币政策处于两难之间。美国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能源价格飙升,美国2007年11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3%,创34年来新高。欧盟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7年11月的通胀率也达3.1%,创2002年欧元流通以来的最高水平。油价上涨也对美欧及其他国家的企业和居民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股市、房市继续炒上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未来金价、粮价可能受资金热捧继续攀高。高油价使石油美元有增无减,全球流动性过剩难以改观。石油美元与国际炒家相互借力,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各国对高油价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在汇率、利率政策上存在差别。而这种政策差别易给国际炒家提供可乘之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替代能源,是发展中国家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上世纪石油危机后多年调整,西方国家对石油的整体依赖已相对减少。一些发展中国家得益于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可部分抵消高油价影响。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以能源密集型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新能源开发能力弱,节能技术落后,易受高油价冲击。

     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元完全垄断石油贸易计价货币的格局有可能被打破,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大调整。高油价使产油国尤其是中东国家有更多资金用于对外投资,中东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利用美国次贷危机收购美国金融机构及地产项目,对欧美银行大举注资。高油价在让西方大石油财团获取丰厚利润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石油企业迅速崛起提供了契机,西方财团主导石油生产和营销的格局被打破。

     高油价冲击现有地缘政治版图,美国霸权地位面临诸多挑战。中东、拉美产油国经济实力增强,渴望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在地区事务中争取更大发言权。伊朗、委内瑞拉、苏丹等与美国存在战略利益矛盾的产油国借助高油价增加抗美筹码。委内瑞拉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以优惠价向加勒比海国家提供石油,牵头组建南方银行,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俄罗斯主打能源牌,增加与西方国家讨价还价的资本。

     能源安全、能源合作日益成为各国政策关注的重点。在北美,如何平抑油价、保障本国能源供应已成为美国总统选举辩论议题。在亚洲,印度宣布暂停石油进口,考虑用替代燃料弥补占日常消费燃料70%的能源缺口。在拉美,巴西加强海上石油勘探力度,并与智利、阿根廷等石油进口国加强能源合作。

     车用油将被迅速替代?

     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废气排放要求日趋严苛,推动汽车工业加大技术投入,研发新型发动机,扩大使用新能源。瑞典萨博汽车公司已推出可使用生物乙醇的9-5型轿车,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柔性燃料车,醇燃料与汽油可以任何比例混合,奔驰公司则推出了驾驶中可选用汽油和液化气的微型车。越来越多的汽车使用天然气驱动,欧宝和沃尔沃正在争夺领先地位。

     车用油替代品受到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一是强制使用混合燃料或需要国家提供补贴,或需要消费者多掏腰包;二是加气站设施严重缺乏,使用天然气虽可降低30%的成本,但却需要频繁加气,因而要求建设密集的加气网络,石油公司没有意向投资于花费如此巨大的建设项目。在可预见的将来,车用油被完全替代的可能性较小。

     谁是高油价的主要受益者?

     首当其冲,产油国从高油价中获取了巨额利益。产油国利用石油收入,纷纷成立主权财富基金,大举开展对外投资。麦肯锡公司估计,全球主权财富基金达3.8万亿美元,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建立的沙特投资基金高达8750亿美元。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收入,不仅投资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还着眼于长远发展,开发一些与石油不直接相关的战略产业。

      从整体看,高油价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国际油市以美元报价,以美国产西德克萨斯中油为主要标的,以纽约商品交易所为主要载体,美国对油价的硬影响根深蒂固;美国金融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宏观调控手段成熟,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跨国能源企业等机构力量强大,对油市的软引导不容忽视;美国与沙特等海湾能源大户关系特殊,也是全球主要地缘热点的主导力量,直接决定石油供给环境;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通过石油库存对油市的影响举足轻重。

     具体一点来看,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通过期货市场,借助库存、地缘等因素,适时释放影响油价的消息,在低点买入、高点卖出,对冲操作抵销高油价、弱美元给美国石油进口带来的损失并大量获益。美国主要投资银行每年此项收入均在百亿美元以上。高油价形成的巨额石油美元,源源不断回流市场较为规范完善的美国期货、证券和房地产等行业。

     近两年来,回流美国的石油美元已达三、四千亿美元。在当前次贷危机、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石油美元有力地支撑了美国就业、消费和投资,带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还乐见油价走高,以增加伊拉克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为美国稳定伊拉克的战略目标服务。油价高企给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带来巨大挑战,符合美国延缓新兴国家崛起、维护其一超独霸地位的战略考虑。

      高油价对我国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高油价对我国的传导效应日益显现,加大了通胀压力。油价上涨容易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胀,带动物价总水平上扬。由于国际油价持续大幅攀升,2007年以来,我国已四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国际能源署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研究的报告显示,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中国通胀率将上升0.8%。油价带动粮食等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上扬也加剧我国内通胀形势。

     高油价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导致上下游行业效益分化。进口原油价格上升带动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上涨,造成我国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盈利减少、生产规模收缩、经济活力下降。油价上涨还将改变各行业间的利润分配格局,使上游行业效益相对提高,下游行业效益相应下滑,石油开采行业受益,石油加工等重化工业、交通运输及农业部门受损。

     高油价促使我国国民财富净溢出,抑制了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石油日常用量近乎一半需从国外进口,石油是我国单一商品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据估算,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我们一年就要为进口石油多支付100亿至15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至少放缓0.5%。

     能源安全与地缘经济、政治竞争相互交织,从国际竞争和国家长远发展出发,必须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契机,必须深化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必须抓紧调整现有能源和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者:于培伟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