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庆和苏丹雇员们在一起。
“泥里爬”在苏丹沼泽地里施工。
苏丹,东方物探(BGP)找油人在非洲放飞梦想的地方。然而,在沼泽地施工,却让他们梦想的翅膀在起飞时显得沉重。历经一番苦战,中国找油人终于走出了沼泽地,走向了新的起点。
“BGP挑战沼泽地,行不行?
自从东方物探9721队开进苏丹南部的亘古荒原,沼泽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
队经理何锐,一米八几的精壮大汉,十几年前就曾带着队伍在塔里木盆地的沙海山峦间转战,来苏丹6个年头,打了几个漂亮仗,也算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可这次踏勘回来,他却始终眉头紧锁。
阿拉伯河南岸这片沼泽位于主力产油区1/2/4区的东南角,石油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而在2005年以前,一直是勘探空白区。苏丹南北双方和平协议签订以后,甲方大尼罗公司迫切希望尽快取得突破。和以往一样,BGP冲在前面。
在何锐到来之前,队伍已经在这儿鏖战了近两季,6个多月200多公里。甲方急不可待了:“BGP干沼泽,行不行?”
经理部总经理郝文元盯着何锐的眼睛,满怀期待:“你去,就是回答行不行的问题。”声音不大,略带沙哑,何锐却分明掂出了这话的份量。困难远远超乎想象
9721队的工区内河流、密林、湖泊、季节性漫水河纵横交错,每条测线都要反复穿越,更要命的是测线间距达60公里,光是队伍搬迁就够“喝一壶”的。
从营地到工地要换乘4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如同一场接力赛。最先上场的是东风卡车,跑在苏丹特有的红土路上,一旦没有了现成的路就该“沙驼”表演了,而遇到水,这些陆上设备就得让位给沼泽设备。到了工地,往往已是午饭时间。因为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存在较大风险,队上规定天黑之前必须返回营地,回来仍然是“接力赛”。一天干不了几个小时,何锐急得直跺脚。
苏丹和平协议平息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而社区问题却在微妙的变化中浮出水面,困难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从第一天开始,告急之声就不绝于耳。“距测线500米,前方有人拦截,无法通过”,“我们在芒肯遇阻,无法归队”,“何队,部队要强行用我的车,怎么办?”
具有政府背景的安全官员也算尽心尽力,穿梭于工地,到处“救火”,大多也只能两手一摊,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一个月下来,何锐掰着指头一算,待工时间超过一半。“这样下去非把队伍拖垮不可!”“水上漂”和“泥里爬”
没有强大的专业设备支持,简直寸步难行。9721队的沼泽设备主要有3种:空气船、国产钢轮、美国进口的MBI。前者尾部有一个大功率鼓风机,吹着水面驱动船体前行,速度很快,被称作“水上飘”;后两种体型硕大,仅链轨就有1米多宽,不但能在水里,更能在泥沼中行进,只是速度奇慢,被称作“泥里爬”。
24号测线施工的时候,一天下午,4个“水上漂”同时出现故障,测量组、钻井组的30多人只好换“泥里爬”返程。
这是名副其实的爬行,每小时三四公里。天慢慢黑下来,鸟儿归巢,蚊虫却异常活跃,钻入衣领、袖口、耳朵、鼻子、眼睛,无孔不入。
测量监督田志林用工服蒙住头,蹲在甲板上大气不敢出,实在受不了了,跳起来大喊:“我受不了了,让我跳下去!”钻井监督王子峰的脸上爬满了蚊子,抹一把脸,黏乎乎的一手,使劲拍打,啪啪有声,脸肿起老高,仍然挡不住越来越多的袭击。“泥里爬”的两个发动机正发出巨大的声响,喷发出难耐的热气,王子峰索性把头伸到热风里,一待就是4个多小时,蚊子是少了,耳朵却被震得嗡嗡响。
没有强大的装备支持,在沼泽里就寸步难行。“水上飘”和“泥里爬”出了故障,最痛心的是负责设备维修的机械师党卫中和张康。研究生毕业的党卫中长年在外风吹日晒,要混到当地黑人雇员堆里,还真不容易找出来。
有一次,一辆“泥里爬”坏了,俩人闻讯立即赶去维修。距离现场还有5公里,前面是没膝深的水,他们只好挽起裤腿趟过去。不远处三只巨蜥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吓得张康一个劲地大喊:“以后我再也不趟水了!”
可是,修好了这台“泥里爬”,当天又接到新任务,他俩来回趟了整整10公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