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乙烯项目提升了兰州石化的化工业务竞争能力。仵小兵摄
在国内炼化企业需要30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建成的工程,兰州石化公司仅仅用了19个月就建成了,并且创造了6套主装置全部一次开车成功的记录。兰州石化年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因此被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管理层称为乙烯工程建设的成功范例。工程建设者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谱写了工程建设史上的激越华章。
项目立项全城沸腾
新中国第一套乙烯装置就诞生在兰州石化,最初生产能力为年产3.6万吨。在近半个世纪里,这套装置进行了4次扩能改造,到2003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了24万吨,但依然没有摆脱运行总量低、装置规模小的窘境,与国内同类企业相比,技术装备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
建设一套大规模的乙烯装置成为兰州石化几代人的梦想。2003年11月,当兰州石化大乙烯项目通过国务院批准立项时,兰州石化公司所在的整个西固区都沸腾了。
兰州石化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投资近70亿元,是中国石油上市以来第一套工厂性项目和甘肃省历史上投资最大的项目,包括乙烯、高压聚乙烯等6 套主装置、14项辅助设施、12项公用工程、4项厂外工程,总体工艺技术达到国内一流。特别是三套聚烯烃装置为世界级规模,是国内目前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生产装置。
“要以优质高效建设大乙烯为契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构建和谐矿区,造福甘肃人民。”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蒋洁敏指示。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指出,大乙烯工程是实现甘肃“工业强省”战略,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项目,一定要科学组织,建成精品工程。
大乙烯项目承载着集团公司和甘肃省人民群众的希望。
众志成城打造精品
兰州石化大乙烯立项之时,正逢国内化工市场一片兴旺景象,早日建成,早日投产,早日见效益,成为参建人员的共识。在中国石油的部署下,兰州石化公司决定挑战工程极限,用19个月时间建成大乙烯工程。
2005年4月,兰州石化召开了“向工程管理极限挑战”的动员会,提出了“方向比效率更重要、计划比实施更重要、安全比进度更重要、质量比成本更重要”的项目管理理念,确定了详细的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等控制目标。
在工程管理上,兰州石化成立了大乙烯指挥部,由一名副总经理担任总指挥,采用了PC承包、EPC承包、切块包干、预算加签证等多种模式,实行了 “三级滚动计划”和总指挥督办单制度,把指挥部设在了施工现场,物采、造价、法律、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人员驻在现场集中办公,进行“一站式”服务,保证了工程高效、顺畅推进。
兰州石化大乙烯建设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就是安全考验。施工高峰期,近万人参战,高空作业多,动火作业多。外管网和火炬气管廊长达80多公里,穿越多个主要生产厂,与正在运行的生产装置深度交叉,给施工带来极大风险。兰州石化严把安全教育关,进入现场的人员不论施工期限多长,都要接受安全教育和考试,合格者才能办到入厂证。同时,兰州石化组织了两级安全监察队,对现场施工进行全天候监控,只要发现“三违”现象,轻则罚款,重则取消工作资格。
为确保工程质量,乙烯指挥部建立了4级质量监管体系,成立6个质量督察组、6个质量清洁度检查小组,严把“资质关”、“准入关”和“验收关”,切实做到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方案,步步有确认,事后有总结。公司首次实行了施工特殊作业人员准入制度,首次引进了第三方检测制度,先后编制了18项20多万字的质量受控管理文件。“三不”(不相信任何一面之词、不放过任何低老坏差、不原谅任何主观借口)成了质量管理人员的口头禅。指挥部还启动“反溯追究” 机制,对质量问题反向延伸,全程追踪,联动检查,有力保障了质量安全。
“务实、高效、团结、奉献”是大乙烯工程的组织文化,也是每一名乙烯建设者的座右铭。许多建设者不计得失、超负荷工作着。项目前期谈判时,谈判人员去北京时都是夏装、冬装一起带,一呆就是半年多。施工期间,大家几乎都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
利人利己多赢格局
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的顺利完工,公司倡导的“利人利己、共兴共荣”的价值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兰州石化专业的项目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大项目的经验不足。针对这个“短板”,公司提出建设精品工程一靠机制、二靠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风险同担、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依靠广大参建单位和集体的力量来实现。
为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作业,大乙烯指挥部领导亲自检查每一家施工单位的食堂。指挥部规定,中午必须停工让施工人员休息两小时。指挥部还明确提出,优质的工程从整洁的地面开始。他们在工区严格划分责任区域,建起了9座水冲厕所,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有序、洁净状态。指挥部还开展了创建“样板工程”、“项目服务周”活动,组织施工单位进行篮球友谊赛、拔河赛,邀请艺术团来施工现场慰问演出,建立起良好的甲乙方合作关系。
服务客户最终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业主自己。大乙烯工程建设过程以来,由设计方通过优化设计、优化施工方案为业主节省的投资达上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