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商情信息

沈阳装备:从“制造”向“智造”飞跃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7-10-16 辽宁日报 关注度:0]
摘要: 这是沈阳机床集团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的两位员工在数控机床车间里作业(2006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充分挖掘和发挥自主创新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使之有效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关键在于选准领域、选好时机、选对方法。沈阳发挥自身...

      这是沈阳机床集团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的两位员工在数控机床车间里作业(2006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充分挖掘和发挥自主创新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使之有效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关键在于选准领域、选好时机、选对方法。沈阳发挥自身优势,以打造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国企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为智力与技术科技要素的流通、对接搭建高效平台,促成了“沈阳制造”的创新发展。

     10月12日,曾经创造了数十项装备制造业“中国之最”的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再传捷报:由其自主研发的目前国产最大型循环氢离心压缩机组,BCL904+BCL905重整循环氢离心压缩机组(H707)高、低压缸,于近日分别一次试车成功。沈鼓此举,首开了大型炼油项目连续重整装置用循环氢离心压缩机的国产化先河,使我国成功突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种大型炼油装置氢气压缩机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从沈阳中科仪开发的6英寸芯片气相沉积设备填补国内空白,到沈阳风电研发的国内最大功率的1.2兆瓦风电机组实现量产;从东软集团研制出填补我国核医学成像设备制造领域空白的首台PET样机,到大明电工的LED白光路灯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年以来,在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新年”发展战略感召下,沈阳的众多装备制造业企业纷纷以“智”取胜、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批批技术更先进、国产化程度更高的新装备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令国内外竞争对手刮目相看。

     依靠从自主创新中获得的发展动力,“沈阳制造”正化蛹为蝶、将产业升级的梦想迅速转变成现实,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进行曲中,谱写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

    “老字号”重振声威

     提起“沈阳制造”,沈鼓,沈重,沈变,沈阳机床……这些曾经在装备制造领域中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的“老字号”企业便首先浮现眼前。是它们,昔日为沈阳争得了 “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同样是它们,在新的发展机遇来临时左右着“沈阳制造”的未来走势。

     令人欣喜的是,在经历了一段为时不长的沉寂之后,沈阳的装备制造“老字号”们,凭借深化改革摆脱了前行的负担,并且在自主创新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机床展上,沈阳机床集团的15种“拳头产品”悉数登场,成为展会上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两台“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更被誉为中国自主品牌机床的代表作。展会期间,沈阳机床设立的20个洽谈室几乎被中外客商“踏破门槛”,据沈阳机床的副总经理王胜介绍,繁忙时间洽谈室需要提前预定,每天拿到的意向合同金额都有数千万元。

    与机床产品一样,近来由北方重工沈重制造的盾构机产品也成为 “业界骄子”。从用于青海省大型调水工程的直径5.93米、用于地下暗挖的“金星—1号”双护盾硬岩盾构机,为广州地铁6号线工程提供直径6.28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到为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提供的直径11.38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沈重已全面介入了世界上全部种类主要机型全断面掘进机的制造领域,掌握了泥水平衡盾构机、土压平衡盾构机和硬岩掘进机三类主流产品的制造技术,成为国内重要的盾构机制造企业之一。

     在国内市场上取得突破的同时,“沈阳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也大显身手。继90万千伏安、230千伏变压器,53.3万千伏安、500千伏单相自耦变压器打入美国市场之后,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又将4台230千伏并联电抗器产品销往美国,接连不断地打破了中国企业自主研发产品出口西方发达国家的零纪录。不仅如此,沈变产品在质量、噪声等参数上还优于美国同类产品,为中国制造的装备产品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技术先进的新“注脚”。

     技术上的不断自我突破,让“沈阳制造”重又肩负起为我国顺利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输送更多关键技术装备的重任。

     在大型炼油项目连续重整装置用循环氢离心压缩机制造技术上取得突破的同时,沈鼓集团在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核心设备之一——— 裂解气压缩机组的研制上也取得成功。一举打破了美国GE、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和荏原等国外公司的垄断,结束了我国大型乙烯装置用压缩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我国的《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依靠自主创新,“沈阳制造”的“老字号”们纷纷在市场上重振声威,正如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所说:“我们将再次把惊喜带给世界!”

    新铁西雄风再现

     铁西区,是沈阳装备制造业的聚集区,被称为“东方鲁尔”。近年来,铁西区在深化国企改革和强化自主创新的双轮驱动下,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往日,这里烟囱林立、烟尘蔽日,生产看似红火,然而陈旧的机器、落后的技术令装备企业的发展步伐越走越沉重。到本世纪初,老铁西企业大面积亏损,职工下岗,步履维艰。

     2002年,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毗邻的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实施了规模浩大的企业“东搬西建”,使200多家企业陆续从老城区撤离、在开发区落户。利用土地置换筹集到的100多亿元资金,为众多装备制造业企业卸下了包袱。

     在轻装上阵之后,铁西的装备企业纷纷更新设备、更新技术、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在装备制造业“老字号”企业的带领下,走上了以技术为先导的自主创新之路。

     到目前为止,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铁西经济连续5年保持高速增长。去年,铁西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40亿元,几乎相当于2002年沈阳市的工业总量。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正式授予铁西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昔日老铁西,今朝雄风再现。

     今年8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消息对外发布,其中提出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规划目标,为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次日,以沈阳机床为首的“铁西概念”、“装备板块”强势上涨,反映出市场对于新铁西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坚定信心。

     为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速度与质量,前不久,铁西出台政策扶持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将建设公共制造、公共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5个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化协作配套,进一步形成铁西区装备制造业的集群优势。

    新装备依靠“智”造

     沈阳装备产品的新生,源自从“制造”向“智造”的飞跃。而将智慧融入冰冷的钢铁装备,则有赖于对智力资源的高度整合。

     9月24日,精心筹备一年多的“中国百名院士沈阳行”活动拉开帷幕,116名来自全国各地、专业涉及机械、电子、航天航空等22个领域的院士集体接受了沈阳市政府颁发的 《咨询顾问证书》,组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智囊团。

    在此之前,沈阳市相关部门编辑印制了《重点对接项目汇编》,共收集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冶金材料、航空航天等7个领域共210个对接项目,这些项目多数都是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其他6城市急需论证研究的重点项目,以及制约科研技术攻关的瓶颈问题。其中,在沈阳市确定的133个对接项目中,就有装备制造技术攻关类项目33项,受益最多。

     许多装备制造业企业抓住这一良机,与院士们建立起长久联系。沈鼓集团建立起沈鼓特邀院士工作站,首批6位特邀院士正式加盟。为此,沈鼓集团专门搭建一座“招凤引智”台,举行了隆重的工作站揭匾仪式。据介绍,邀请院士进入工作站,对于沈鼓发展意义重大。院士们将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影响性大的科技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诊断和论证;通过举办学术报告、技术交流等活动,提升沈鼓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通过专项课题攻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通过讲解、传授国际、国内先进的相关专业知识,推动沈鼓科研方向始终瞄准世界的最前沿。

     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通过技术研发进行自主创新,需要完备的实验设备、高端人才、先进的软件系统等诸多要素,如果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企业投入大、风险也大。为此,在注重引进“智力”同时,沈阳还为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

     为有效降低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门槛,沈阳铁西区于去年建立起装备制造业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和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提供公共基础条件,将分散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中的科技资源整合。截至目前,可实现共享的仪器设施、生产加工设备数量已达750余台 (套),其中包括一大批价格昂贵、技术先进、精度高的尖端设备。通过公共平台的资源共享,企业实现了与科研机构的资源互补,大大降低了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