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型炼油企业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中小炼油厂都如期向发改委上报了情况,这是否意味着———
榆林炼油厂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东郊,隶属陕西延长油矿管理局,现有原油一次加工装置两套,生产能力150万吨/年,为陕西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该厂连续10多年被评为省、市“明星企业”、“百强企业”,被授予“陕西省诚信纳税先进企业”称号。
按照发改委《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型炼油企业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9月20日前,各中小炼油厂都如期向发改委上报了情况。但情况上报后,心却悬了起来。
按照要求,这次发改委了解的是全国所有原油加工能力在500万吨以下的炼油企业,上报内容包括加工能力、企业结构、效率、耗能、污染排放等。
为什么上报?目的何在?对中小炼油企业会有何影响?一时间,疑虑丛生,猜测满天飞。
发改委称,此举是为贯彻落实《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精神,及时掌握炼油企业现状及发展动向,进一步做好炼油工业结构调整和油品质量升级工作。
反复研究之下,更多的企业还是将焦点会聚在“结构调整”这四个字。不少中小炼油厂因而担心,这次调查将是新一轮炼油工业结构调整的开始,而他们的命运也许会在这次结构调整中发生改变。
大型化:大势所趋
看看世界炼油工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也许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的形势并做出趋势判断。
在过去几十年间,世界炼油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伴随着一批“炼油航母”的出现,大批中小炼油厂关停并转。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炼油发达国家就开始对炼油厂进行大型化改造。至80年代后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型化在全球更是风起云涌。进入 21世纪后,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炼油工业布局,关闭竞争乏力的中小型炼油厂,同时进行老厂改造或扩建。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全球炼油厂数目由 756座减少到674座,5年减少82座,但炼油厂平均规模由539万吨提高到611万吨。炼油厂数目减少最多的是美国,5年间减少了22座。
而炼油能力居全球第二的中国,大型化的进程开始较晚,中小炼油厂数量巨大。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国内中小炼油厂不仅有生存土壤,而且数量也一直是个谜。在公开报道中,全国炼油厂数量有说是150多个,有说是130多个,也有说120多个。据赛迪顾问能源产业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到2006年底,国内共有炼厂124个,但炼能超过400万吨的企业只有30家,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71.5%,这些大型炼油厂大部分隶属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平均规模为432万吨/年。而数量占全国总数75%的其他94家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年。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国内炼油工业开展结构调整。一方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通过改扩建,建造一批千万吨级大型炼化基地,出现了大连石化和镇海炼化这样的炼能达2000万吨的“炼油航母”。另一方面,则是关停小炼油厂和落后装置。1999年和2000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关停了111家炼能在100万吨以下的炼油厂。最近几年,仅中国石油就关闭了吉林石化江南炼油厂、吉林油田炼油厂、鞍山炼油厂等7家无效炼油生产区和小炼厂,关停和淘汰了 212套低效、高耗、高危炼化装置。
结构调整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历史趋势却不可改变。
硬指标:节能减排
为什么要进行结构调整?答案是明显的:提高效率和效益。大型炼化企业与中小炼厂相比,不但经济效益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的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
经济效益突出。据美国能源部资料,建设1座炼能为1000万吨的炼油厂,与建设2座500万吨的炼油厂相比,投资可节省20%左右,提高劳动生产率21%;1座1000万吨炼油厂与4座250万吨炼油厂相比,加工费用可减少0.15美元/立方米,生产成本降低12%~15%。国内的一个明显例证是,在前两年炼油行业全线亏损的情况下,中国石化的最大炼油厂镇海炼化,却一直保持着令人满意的盈利率。
节能减排明显。据统计,在同等规模下,单套装置比双套装置投资约少24%,装置能耗约减少19%;相同规模下,3套装置投资比单套装置增加约55%,能耗增加约29%。相对于经济效益,在当前铺天盖地的节能减排行动中,后一条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转变发展模式的标志,节能减排已成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前不久,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目标是:到“十一五”期末,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重点行业,力争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标。为了确保目标实现,国资委准备在央企负责人第二任期(2007~2009年)内,把节能减排完成情况作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无论是用经济效益还是政治、社会效益衡量,炼油工业结构调整似乎都箭在弦上。不管这轮结构调整何时开始,也不管这次调整是否有关停行动,那些效率低下、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中小炼油厂,未来都命运堪忧。
生死关:刮骨疗伤
当然,这次调查的初衷,也许不仅仅只是为了结构调整。
有专家就认为,在目前中国石化炼油能力几近饱和,但市场供应仍有缺口的情况下,发改委也可能在了解国内炼油行业的真实情况后,会考虑统筹安排炼油能力,或许会在资源调配上,给一些“吃不饱”的民营油企增加一定空间,以提升成品油的供应能力。
这种分析也不无道理。2006年,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较上年增长6.3%,约达3.5亿吨,稳居世界第二位,但缘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出现的石油需求更加强劲旺盛,成品油缺口时隐时现。而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5年内,还将以10%左右的增速迅猛发展,油品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
为此,中国已进入新一轮炼油能力快速增长期。国家发改委2006年发布的《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称,到2010年,我国将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万吨,届时炼油能力达到4亿吨,炼油工业基本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而按照目前规划,预计2010~2015年我国装置能力还将增长约1亿吨,届时国内炼油能力将达5亿吨。
成品油供应能力不足也许是中小炼油厂可以得以保留的一个理由,在炼油能力的新一轮扩张中,中小炼油厂也许可以多一条生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新增的炼能,都将以大型炼油基地的形式出现。目前,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已获批和正在准备的大炼油项目,无一不是千万吨以上的大厂。
一边是全球大势所趋,一边是节能减排的沉重压力,中小炼厂难道真的就死路一条?
在没有准确答案之前,任何可能性都存在。但这个可能性,取决于一个清晰的前提:存在价值。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环境保护与能耗、污染这些硬标尺前,每一项经济行为、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掂量一下自己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看一下自己是否踏上了时代的节拍,是否跟上了历史的潮流。
环保与节能也许是一道门槛,跨过去者生,跨不过去者死。对中小炼油企业来说,当务之急不应该是坐而猜测,而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向这条及格线靠拢。刮骨疗伤当然痛苦,刮骨也许不能百分百挽救生命,但起码保存了一份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