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四问国际油价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金旼旼)在供需矛盾和地缘政治趋紧的双重刺激下,12日纽约油价再创新高,纽约商品交易所指标原油期货价格盘中突破每桶84美元,收于创纪录的每桶83.69美元,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11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也上涨40美分,收于80.55美元。
本轮油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今年国际油价走势一反常态,在第四季度仍继续创出新高。按照历史经验,国际油价一般在第三季度创出年内高点后开始季节性回落。市场对供需矛盾的担忧是本轮油价上涨的主要动力。
美国能源部最新报告显示,在截至10月5日的一周里,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大幅下降了170万桶。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最新月度报告也称,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原油商业库存已降到5年平均值以下。
另据IEA的统计,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原油日产量为8490万桶,需求量为8440万桶;该机构预计第三季度的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将升至8620万桶,第四季度将进一步上升,供需矛盾将日趋紧张。
此外,中东局势趋紧、美元贬值、投机炒作等因素也是近期油价高企的重要原因。
原油供需矛盾短期内能否缓解?
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原油需求增速越来越快。IEA预计,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将增长1.5%,明年增幅将达2.4%。由于新能源技术短期内尚难商业化普及,未来数年全球原油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从供应面来看,由于受制于资金、技术、设备瓶颈,非欧佩克成员国的原油产量提升空间有限。占有全球产量36%左右的欧佩克目前仍拥有一定剩余生产能力。欧佩克统计显示,到7月底,该组织运营的钻井平台数达336个,同比增加12%,是198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表明欧佩克正在加大原油开发力度。但是,欧佩克目前并不愿实质性增产,仅在9月同意象征性增产50万桶。
此外,海湾国家国内需求快速增长抵消了部分中东原油对全球的供应量。与2000年相比,如今中东国家原油日产量增加了200万桶,但原油出口量却低于7年前的水平。
高盛和瑞银的最新预测称,如果欧佩克不大规模增产,国际油价年内可能冲高至每桶90至95美元。
欧佩克为何不愿增产?
首先,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目前国际油价远未达到1980年的水平。按通胀率折算,1980年的每桶38美元油价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每桶100美元。此外,美元持续贬值抵消了部分油价涨幅。从2002年至今,美元贬值幅度超过20%。也无怪乎卡塔尔副首相兼工业能源大臣阿提亚日前表示,如今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才合理。
其次,非欧佩克成员缺乏对原油的议价能力。虽然目前油价徘徊在每桶80美元高位,但非欧佩克成员难以扩大供应,对价格调控无能为力。面对源源不断的石油美元,缺乏竞争对手的欧佩克显然不愿增产抑价。
另外,欧佩克如启动剩余产能,就意味着其今后进行政治议价的能力将被削弱,而欧佩克显然不可能放弃其原油话语权。
高油价会损害世界经济吗?
目前来看,每桶大约80美元的油价并没有实质性损害世界经济。油价今年内屡创新高让人们联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但不同的是今天的世界经济展示出更强的油价消化能力。
首先,如今西方主要经济体对原油的依赖程度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幅下降。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开始有目的地制定能源多样化政策,核能及太阳能、风能等其他绿色能源的比重大幅增加。
其次,全球经济总量的增加降低了能源支出的比重。如今能源开支占美国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于4%,而在1980年这一比例为6%。
此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提供的廉价商品也部分抵消了高油价的负面效应。
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荷兰病”令石油输出国明白,石油美元的过度输入可能导致国内石油业之外的其他产业萎缩以及本币快速升值等问题。因此,如今的海湾国家将大量的石油美元重新投资回美国和欧盟等消费大国,这也部分抵消了这些消费国的原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