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局维修分公司利用自主研制的小口径封堵设备,对西气东输引压管进行不停输封堵试验获得成功——
10月15日,从西气东输江苏段传来好消息:威胁西气东输安全的700个引压阀门管已更换600个,剩余的100个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部更换。为“国脉”清除隐患的是“管道119”(管道局维修分公司)的30多名管道卫士。
换管!坚决换管
2004年,“国脉”——西气东输投入运营了,长江三角洲迎来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时代。可是,随着输量的不断增加,管线压力也随之上升,从7兆帕到8兆帕再到9兆帕。运行了三四年时间,壁厚只有3毫米的引压管,每平方厘米管线承载着90公斤压力,不堪重负。
西气东输每隔二三十公里就有一个控制室,每个控制室里都有一个直径一寸、壁厚只有3毫米的引压管阀。这样的引压管阀全线共有700个。这个薄弱环节随时都有可能使“国脉”瘫痪。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决定:更换引压管!
换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主管线上的阀,西气东输不可能停输,若是将两控制室之间的天然气放空,一个阀光气钱就放掉300万元,700个这样的阀,是怎样的一笔账?
要在不停输的情况下施工,西气东输管道那么高的压力,如果采用焊的方法焊接壁厚仅仅有3毫米的引压管,很容易被焊穿。这个工程谁能干?
消息一出,三四家公司投了标。但当了解到这是棘手活儿后,荷兰一家公司马上撤标了。管道局维抢修分公司却决定啃啃这块硬骨头。
试验!坚持试验
决心一下,管道局维抢修分公司立刻投入到小口径封堵设备的研制工作。他们找到可称为封堵技术“开山鼻祖”的美国TDW公司。但当听说是将壁厚3毫米的引压管更换为壁厚6毫米的,立刻没了回音。
求助不成,只有靠自己。
2005年的六七月间,维抢修分公司成立了一个七八个人组成的科研小组。两个半月,他们又是画图,又是电话咨询,每天吃着盒饭进行试验。半年多的试验,他们亲手制作的刀具、封堵头不下百件,图纸摞起来有3米多高,仅试验消耗掉的材料就有11万元。一天,大家终于找到了方向:不能焊就用胶进行密封!经过反复配比实践,用胶密封的引压管完全达到了规范要求。小口径封堵设备终于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有了新型设备,就有了成功的把握。维抢修分公司在业主举行的招投标会上,一举中标。
2005年9月,维抢修分公司施工人员在山西蒲县压气站,对站场内的4根引压管进行不停输封堵试验,由此拉开了对西气东输700个封堵点进行 “手术”的序幕。封堵使用的胶必须用电伴热加热,要整整一个通宵才能达到规定温度。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工作,施工人员每隔1小时就要摸一摸,看看电伴热工作是否正常。
施工!持续施工
30多名管道卫士就像游牧民一样,沿着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线迁徙着,从新疆无人区到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为“国脉”清除着一个个隐患。
在苏浙沪段施工中,挖一锹就出水。打桩、清淤泥,施工人员只能整天泡在水中作业。而豫皖段施工点大部分是20厘米至50厘米厚的水泥地面。使用风镐开挖震动太大,容易对引压管造成影响,他们就改用铁钎和榔头。为了防止产生火花,他们不断地往地上浇水。开挖一处往往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他们完成了15个点的改造任务。
干得最艰苦的还是在新疆。2006年7月26日改造工程在新疆无人区开工。8月份,他们就遭遇了沙尘暴,帐篷被刮跑了。在无人区施工,油料、水和食品都靠车辆外运。一天上午,工地上的一辆有两个备胎卡车,到离工地70公里的地方去拉水,晚饭时还不见踪影。无人区手机没信号,大家只能焦急地等待。直到晚上11时,年轻的司机在老师傅的护卫下,开着只剩下轮毂的卡车回来了——车胎和备胎全部扎破了,跑丢了,但保住了维持生命的水。
他们凭借出色的技艺,为“国脉”清除隐患。2007年7月,维抢修分公司西气东输引压管改造工程作业机组被评为先进班组,受到集团公司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