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油企动态

新疆火烧山油田综合治理稳产纪实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7-12-05 中国石油报 关注度:0]
摘要:  难开发油田科学开发是举世关注的热点话题。   截至11月30日,新疆油田公司火烧山油田产油33.27万吨,完成全年36.2万吨原油生产目标胜利在望,这个油田也有望实现连续13年稳产。   火烧山油田属典型的多层、复杂裂缝性特低渗、低...

  难开发油田科学开发是举世关注的热点话题。

  截至11月30日,新疆油田公司火烧山油田产油33.27万吨,完成全年36.2万吨原油生产目标胜利在望,这个油田也有望实现连续13年稳产。

  火烧山油田属典型的多层、复杂裂缝性特低渗、低流度砂岩油藏,是国内外罕见的难开发、难管理油田,当时被列为世界级难题油田。

  1991年全国油气田开发工作会议将改善火烧山油田开发效果列为全国重点阵地仗之一,并在1992年4月将此列为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

  在此后10多年的治理中,火烧山油田实现了稳产,2005年获得集团公司提高采收率典型油田的荣誉称号。

  找到开启裂缝油藏之钥

  火烧山油田初期开发受挫的主要原因是开发前对油藏的认识还不够。开发初期也曾预料到油藏有裂缝存在的可能,但是没有认识到裂缝会这么发育,裂缝而且这么高。

  理论指导实践,但只有清楚的地质认识才能正确地指导油田开发,火烧山油田由此加强油藏地质研究和精细描述,为油田整体治理提供依据。

  首先通过油藏精细描述,在火烧山油田含油范围内发现了九条小断裂,并在断裂的两侧发育着大的裂缝,形成了与断裂走向相同的高渗带。认识到裂缝是水窜的主要通道。其次,通过微观孔隙结构显示还认识到储层储渗能力差。第三,细分沉积相,重新确定了含油层系沉积微相,共计划出7种亚相12种微相。第四,火烧山油田治理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对裂缝的认识程度,因此裂缝成为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火烧山油田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板壳模拟等20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裂缝的成因、产状、分布进行研究,得出了如下认识:火烧山油田裂缝呈“米”字型,即南北、北西、北东三组裂缝并存,其中南北方向为主。裂缝的性质为张裂缝、张剪缝和共轭切缝,主要是高角度直劈缝,倾角大于79度。同时,科研人员还清楚地掌握了裂缝在油田不同岩性及不同部位的发育特点。

  正是有了这些新的地质认识作为依据,火烧山重新确定了适合本油藏地质特点的开采技术政策。

  探索裂缝油藏钻采之技

  先进的工艺技术是油田稳产、保持高效开发的重要保障,火烧山油田是一个被裂缝复杂化了的层状低-特低渗透砂岩油田,由于开发和治理的难度极大,而且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形成一套针对裂缝性特低渗砂岩油藏的整体综合治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火烧山油田10多年来的治理过程,其实就是地质认识与采油工艺相结合、不断探索裂缝油藏钻采工艺技术,为控水稳油提供技术保障的过程。

  从油田投产开始,水淹、水窜就是威胁油田稳产的主要问题,如何控制水淹、水窜,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成为油田高效开发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封堵裂缝、调整剖面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火烧山油田经历了调剖堵水初期探索阶段、对应调堵阶段和区块整体治理阶段,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积累,形成了针对不同裂缝性储层类型的调堵工艺技术。其中包括三大组合堵剂系列:冻胶类组合,颗粒类组合,混合类组合;针对不同渗流系统的封堵技术和深部调剖技术。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在生产中取得显著效果,为火烧山油田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人员在深化储层认识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延迟交联压裂新技术的试验,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裂缝性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压裂改造工艺技术。

  自1995年综合治理至2005年,火烧山油田通过酸化压裂技术累计增油3.28万吨。

  寻求提高注水效果之路

  水淹、水窜、调剖堵水,这些词表明火烧山油田的整个生产过程一直与水有关,因此做好“水”文章成为贯穿油田治理全过程的一条主线。

  火烧山油田的综合治理其实就是通过对水井的调剖以及油井的堵水,保证注入的水在保持地层能量的同时更好地发挥驱油效果。

  所谓调剖就是把水井的高水窜层或吸水强度较大的层位,用堵剂将其封堵,使注入水流能够进入地层达到最佳驱油效果。堵水是将油井油层的出水层或出水通道用堵剂进行封堵,以降低其含水量或便于动用其他层位。

  由于裂缝发育,火烧山油田的最初注水都没有效果,从注水井注入的水从油井里出来,当时人们无奈地形容为“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如果不注水,又无法保持地层压力,而继续按照过去的方式注水又没有任何效果。火烧山人尝试了多种注水方式试验——间注、停注和行列注水,以寻求合理的开采方式。

  试验证明,间注、停注和行列注水方式都不适合火烧山油田裂缝特别发育的区域,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而要确保油田稳产,又必须立足注水保压开发。

  1996年,油田进行了区域控水稳油综合治理试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对该区实行区域整体治理:注水井以深度调剖和分注为手段,在注水井吸水剖面均一和控制含水上升速度的基础上,适时地提高注水强度,逐步恢复地层能量和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采油井辅以对应堵水、压裂等改造措施,提高单井产油能力,经过3年的整体综合治理,试验区老井递减减缓,多产油1.6万吨。

  目前火烧山油田通过井下多级分注技术的实施,大大地细化了注水结构,使注入水得到充分利用,大大减少无效和低效水的注入,分注为油田的长期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火烧山油田通过调剖堵水和之后的精细注水实现了较为理想的以水驱油效果,更好地提高了采收率。1991年,火烧山油田含水是63.7%,到去年底油田含水只有64.3%,含水上升率非常低,另外,目前的采收率比综合治理前提高7%,保证了油田的稳产。

  只有正确的地质认识才能正确地指导油田的合理开发,同时不断提高油田开发的钻采工艺技术,做好注水文章,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油田的高效开发,并做到稳产,这就是火烧山油田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链接

裂缝性特低渗火烧山油田

  火烧山油田1988年全面投入开发,设计产能108.58万吨。1989年产原油71.2万吨,到1991年年产只有48.42万吨,油田水淹、水窜严重,产量递减非常大,1994年产量只有33万吨。

  火烧山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内裂缝发育,整个区块内均有分布。通过岩心观察到的裂缝最大高度达到19.6米,以高角度(大于79度)直劈缝为主,角度小于60度的只占9%。形象地说,这就像墙壁上有许许多多从上到下的接近于垂直的大裂口。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