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渤海湾迎来难得的好天气,海面风平浪静,只有远处弥漫着淡淡的雾霾。
14时,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我们登上一艘橡皮艇,准备去东方物探2275队的勘探船。
大约40分钟后,一艘橡皮艇映入眼帘,艇上一个穿红色工作服的人向我们招手致意。
同行的2275队党支部书记刘俊典说,我们已进入作业区,这艘橡皮艇是护揽船。“在护揽船上工作很辛苦,两个员工一天24小时轮流守护着物探作业电缆,寂寞、单调。”说着话,我们的船已驶出几十米。
约50分钟后,我们登上海豹三号震源船,只见仪器操作手正在放炮。“今天天气好,风不大,工作比较顺,已经放了50多炮。”操作员小成告诉我们。
“海上天气变化大,作业时间很难把握。我们与当地气象台始终保持联系,根据海上实际情况,科学决策作业时间。”小成说。
刘俊典告诉我们,9月后,渤海湾水域逐渐转泠,风天渐多,为充分利用有限的作业时间,队里从“抢”上下功夫,分析潮汐,及时掌握风力、风向变化。为最大化节约时效,2275队在避风、抛锚期间维护保养设备,实现设备的最佳利用率。
在仪器旁边的墙上,我们看到一张质量监控图,上面有各岗位、各工序操作过程的严格规定。刘俊典说,为确保点位准确,实现资料高品质,2275队根据水深给仪器海缆配不同重量铅块,避免海缆被潮流冲走。为防止漏电,用塑料卡和防水胶布在海缆上固定海底峰。同时把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放缆船,实行实时定位、实时放缆方式。
“母船来了,我们上去看看吧。”刘俊典说。
登上橡皮艇,开足马力,不一会儿我们来到母船。刘俊典告诉我们,母船相当于陆地的员工营地,海上作业的时候,员工的吃喝拉撒睡都在母船上解决。
踏上母船,立刻被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吸引,原来炊事人员正在准备晚餐。刘俊典说,海上作业环境艰苦,员工居住的母船离岸边较远,一切生活用品都需补给船定期供给。为防食物变质引起中毒,专门租赁配有保鲜设备的运载船。员工不仅能喝上热汤、吃上热饭,风味小炒还满足了不同地方员工口味的需求。
记者看到船上有一台烘干机。员工说,海上作业湿度大,贴身的衣裤总是潮乎乎的。配备空调和烘干机是为了去除舱内潮气,烘干员工的衣服。
刘俊典说,队上还从医院聘了专职队医,平时负责大家的保健,一旦发生伤害事件,可以迅速实施救治。
这时候,太阳的一半已经融入海面。踏上橡皮艇,挥手向船上的员工告别。我们看见,一群海鸥落在人群中间,叽叽喳喳地好像在向我们说再见。
记者马永 韩杰 特约记者 李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