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期待的2008年刚刚过了两天,1月3日,辽宁省政府关于《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刚一发布,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业界认为,新年伊始,政府发布这样的《规划》,并要求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无疑表明政府加速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决心。
“十一五”期间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初步建成
记者看到,这份仅仅一万字的《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成为未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蓝本”。规划明确提出了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五大保障措施。提出“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中心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以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及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系统和集疏运体系基本完善,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集装箱干线港和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基本形成。2010年,辽宁沿海港口群吞吐能力超过5 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400万标准箱;其中大连港吞吐能力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100万标准箱。到2020年,建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与运作方式与国际全面接轨,集散功能、产业承接转移功能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完善,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辽宁沿海港口群吞吐能力达到10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标准箱;其中大连港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 2000万标准箱。为达到上述建设目标,《规划》提出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目标,整合大连、营口、丹东、锦州和葫芦岛等港口资源,优化功能分区,加快各港码头航道建设,提高综合通过能力。围绕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下,整合辽宁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分区,不断扩大中心突出、两翼并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港口集群优势。
大连港和长兴岛组合港区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石油、矿石、散粮、商品汽车等大宗货物中转运输。营口港以发展内贸集装箱、钢材、铁矿石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原油、粮食、杂货运输。丹东港以散杂货运输为主、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承接大宗散货运输。锦州港以石油、煤炭、粮食运输为主,发展散杂货和内贸集装箱运输。葫芦岛港以发展石油化工、散杂货运输为主,兼顾电厂、油田专业化运输。
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沿海宜港岸线资源开发,加快沿海各港口(区)集装箱、进口原油、进口铁矿石、散粮泊位和散杂货泊位建设,增加泊位数量,完善大中小泊位结构,形成以20万吨级以上大型接卸码头为主,10万至15万吨级码头为辅的外贸进口铁矿石、原油运输系统,形成现代化的散粮储运系统和高效率的散杂货运输系统;到2010年以后,港口适应度(通过能力/吞吐量)达到1∶1左右,其中集装箱、矿石、原油等大型专业化码头的适应度达到1.2∶1左右。
大连港及长兴岛组合港区是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规划》提出以集装箱、石油及制品、粮食、矿石、商品汽车、滚装运输为重点,加快大窑湾、大连湾和长兴岛大型专业化泊位建设,提高港口综合通过能力,把大连港打造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枢纽港。
《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集装箱泊位,提高集装箱船的靠泊等级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强化集装箱干线港的功能。加快建设石油、粮食、矿石等大宗散货转运配送中心。增建、扩建大型油品码头及仓储设施,尽快形成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的分拨中心;扩建北良港,加快粮食码头的合理分工和优化重组,形成年处理能力3000万吨散粮国际转运、加工中心;完善25万吨级矿石泊位配套中转设施建设,形成年处理能力2000万吨散矿分拨中心;提高以大连湾港区为重点的钢铁、化肥、成套设备等散杂货处理能力。
建设大窑湾汽车专用码头及配套设施,形成东北亚地区进出口汽车集散中心;整合客滚码头资源,形成以大窑湾汽车专运码头和大连老港国内客运中心为重点的客滚旅游中心。长兴岛将建设成为新的能源和大型散杂货中转港、内贸集装箱支线中转港,远期将建成大型综合性深水港口。以集装箱班轮为重点积极拓展远洋航线,增加近洋航班密度,增强跨区、跨洋运输能力,扩大远洋运输辐射半径和覆盖区域,逐渐形成远近结合、覆盖全球的国际航运网络。
综合运输与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齐头并进
综合运输与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举足轻重。《规划》提出以发展综合运输为导向,加快东北腹地和沿海地区铁路、公路、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连接海内外,沟通沿海地区,辐射广大腹地,一体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
为此,要强化腹地运输通道,着力打造沟通沿海与东北腹地的东北中部通道、东北东部通道和东北西部通道3条综合运输通道。重点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通道,新建锦州至内蒙古东部地区铁路,庄河港至岫岩铁路;新建沈阳至梅河、沈阳至彰武、丹东至通化、锦州至赤峰高速公路;建设大连液化天然气接受站和后方管道工程。
新建5条连接大连大窑湾、大连湾、长兴岛,营口鲅鱼圈、仙人岛港(区)和沈大公路的疏港高速公路;新建或扩建连接上述港区和哈大铁路的疏港铁路,实施丹东港大东港区和锦州港疏港铁路扩能改造;建设1443公里滨海公路,沈大、丹大等高速公路连接线,长兴岛环岛路、锦州渤海大道等连接沿海地区港口、城市、临港产业园区之间的道路交通体系。加快大连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新建南关岭火车客运站,形成连接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现代化的客运枢纽。
《规划》还提出把航运中心的口岸功能延伸到东北内陆,增加和完善内陆干港,为东北腹地的进出口创造便捷的通关环境,力争将大连港建成亚欧大陆桥的一个重要节点。
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重点强调
《规划》提出要整合口岸资源,继续抓好大通关建设,全力推进口岸与腹地的联运,努力开展跨区域口岸通关合作,联手打造“区域无障碍”通关环境。
依托海、空港口岸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努力构筑物流政策、物流设施、物流信息平台,着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能力,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培育一批大型品牌物流企业,形成体系健全、结构合理、货畅其流、高效便捷和特色明显的现代物流网络,实现与东北地区以及国内外物流基地的跨区域联结,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重点发展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信息网,培育和引进一批物流网络完善、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和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集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于一体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中之重。《规划》提出拓展航运中心金融服务功能,建立以期货业为龙头,涉外金融及保险为两翼,金融各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推进大连保险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创新服务种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促进银行、证券、信托及金融中介等各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金融和保险组织服务体系。重点打造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加快推进期货广场、金融大厦、保险大厦等主体工程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分阶段引进各类中外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管理总部,集聚金融、商务专业人才,形成大规模资金的管理和调度能力,建成立足辽宁、面向东北三省、服务华北腹地及东北亚地区的现代金融中心。
打造保税港区核心功能区
保税港区是我国现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区。《规划》提出利用国家批准建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创新保税港区体制机制,将大窑湾保税港区打造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区域功能。
创新大窑湾保税港区的运作方式、业务流程和监管模式,建立与保税港区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海事、边检管理体制,海关、检验检疫部门联合办公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设施共用,并行管理”。拓展口岸功能和保税功能相结合的物流业务。开展内外贸同港运作试点。建立虚拟大关区或通过统一的东北关区代码,实现口岸与内地监管部门的职能、业务整合。通过实行风险管理,有效简化手续,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实现区港一体化。对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货物不予限制,取消一线备案制,区内货物流通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带动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全面发展港口作业、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展示、离岸金融8个方面的业务。积极承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国际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航运企业、加工制造企业和跨国采购中心,大力发展软件、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密机床等高科技产业,加快油品、汽车、粮食、矿石、冷藏等物流基地建设。打造汽车零部件、钢铁、煤炭、木材、纸浆等商品集散地,逐步发展成离岸金融中心、国际中转中心,实现港口、航运、物流和加工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保税港区基本功能构架,使大窑湾保税港区成为我国最富吸引力的保税港区之一;建设长兴岛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把长兴岛打造成与保税港区互动的出口加工型国际合作工业区;构建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龙头,以东北腹地保税物流中心和内陆干港为节点的东北保税物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