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能源分一次性能源(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两种。所谓的再生能源,是指作为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之外、在自然界可以重复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如风能、太阳能、小水电、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等)。由于国情原因,可再生性能源在我国起步较晚,落后于世界20 年左右。
可再生能源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国家行政的支持与强制推行,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例如美国的《能源政策法》规定,企业用太阳能和地热发电的投资可永久享受10%的抵税优惠;德国为了提高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设立6000万欧元的联邦研究基金,其中由政府承担的费用为 4000万欧元;日本在“新阳光计划”中,每年拨款300多亿日元用于新能源技术开发。
中国曾与世界多方合作,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利用。1997年,世界银行预发贷款1亿美元,在中国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项目,计划在中国4省市建立 5座共2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厂,最终由于成本太高而未获成功。事实证明,在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关键的是政府观念的改变和政策的支持。于是,世界银行驻中国办事处从2000年开始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帮助中国从政策和法律上予以推动。
可喜的是,可再生能源近日终于受到政府层面上的重视。继国家发改委去年4月发布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之后,关于可再生能源未来15年发展的政策和目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日出台,令人鼓舞。
根据规划,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将是以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以及地热能和海洋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将得到重视。根据规划,全国水电装机总容量将在2020年达到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 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总投资约2万亿元。这一系列巨额的大项目将采取国家投资和社会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建设资金问题。
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根据《规划》,2010年将达到10%左右、2020年达到15%左右。未来30年到50年,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供应中的战略地位将日显突出,有望占到三分之一,真正成为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支撑。
专家们认为:《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将使我国能源安全和能源供应多元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燃料引起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还将替代核能,创造就业机会及发展中小企业的动力,扩大技术和装备出口。更重要的是,在世界油价已经高达三位数的今天,其他可替代能源难以实现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战略,将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