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苏丹,乘车走在喀土穆的大街上,最直接的观感就是:尼罗河畔的这座城市到处都呈现出正在成长的、充满活力的景象。
高楼大厦不属于喀土穆的城建风格,但很多两三层的阿拉伯式楼房显然是这几年新建的,而时不时就能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建设工地表明:还会有更多的新建筑不停地诞生。在马路上穿梭飞驰的车流中有大量的新车,多数是日本车、韩国车,还有韩国现代公司在苏丹独资生产的“GIAD”牌轿车。在喀土穆拥有一家贸易和运输公司的阿里对记者说:“你看到的这些,城市在一天天变新、人们的钱逐渐多起来,其实主要是石油的功劳,而中国对苏丹人的帮助最大。”
石油照亮苏丹的夜晚
在苏丹生活工作时间较长的中国人,对喀土穆和苏丹其他一些地方的变化要比初来乍到者的感受强得多。在北喀土穆经营农场多年的范传钊告诉记者: “我刚到苏丹的那几年,喀土穆街上车很少,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堵车,但现在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一些路口也经常出现拥堵了。”在一家中国公司开车的杨师傅说:“以前,就连到中国大使馆门口的那条路都是颠簸不平的一条小土路,现在,喀土穆的大小街道都修成柏油路了。苏丹有个说法叫‘道路黑色化’,不光是首都,很多公路干道都铺上柏油了。”
在苏丹报纸上,记者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新转任财政部长的贾兹博士十几年前出任能源和矿产部部长时,他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改变一个黑暗的苏丹,因为缺电,包括首都喀土穆在内,整个苏丹晚上几乎都是黑的,不光没路灯,还经常停电。在喀土穆的利雅得区开中餐馆的王晓说,在喀土穆生活,感觉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电力了,过去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停电十几次,自备的柴油发电机一会儿就启动一次,现在一个月停一次电的情况都少。对主要道路上的路灯,刚到这里的人觉得没有什么,喀土穆的居民自己知道,那都是这一两年刚刚有的。为什么?因为产石油了,喀土穆炼油厂旁边建起了电厂。
中国驻苏丹大使李成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很多苏丹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11年来以石油工业为主推动的苏丹经济迅速发展。1999年以来,苏丹一直是非洲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平均增长率在8%左右。苏丹人均GDP在没有石油产出前的1997年只有38美元,而2006年已达到人均803美元,提高了20多倍。记者了解到,石油产业在苏丹经济中的比重占到七成左右。
中国帮苏丹建起完整石油体系
大尼罗石油公司坐落在喀土穆有名的尼罗大道上,离苏丹总统府不远。这是一家由苏丹、马来西亚、印度、中国4方组成的股份公司,中石油是该公司最大的股东,也是大尼罗的主导公司,迄今为止,苏丹累计产油最多的1/2/4区块油田和全非洲第二长的一条1500多公里长的输油管道就是大尼罗公司的杰作。历史上,苏丹一直以农牧业为主,几乎没什么工业。早先进入苏丹搞石油的是美英公司,最大的是美国雪佛龙公司,该公司找到了一些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石油储藏,但由于苏丹长期处在内战动荡中,美英公司遭遇了一些人员伤亡事件。考虑到安全风险,加上当时的国际石油价格处在很低的水平上,雪佛龙1995年撤出了苏丹。
在那之后,中石油参加了苏丹1/2/4区块的国际招标,当时竞标的还有一些西方石油公司,最终中石油在1996年成功中标。此后,以中石油为最大股东,加上苏丹、加拿大、马来西亚的股份,组建了大尼罗公司。在美国对苏丹实行经济制裁的情况下,加拿大方面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了印度。在对1/2/4区块的石油勘探中,中国石油公司依靠自己的科研实力,把西方石油公司原先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扩大了4倍多,9口预探井井井出油。虽然热带原始森林和热带草原的作业环境异常艰苦,气温常超过50摄氏度,中国石油公司还是严格遵守合同,1999年输油管线贯通,油田成功产油,当年8月30日,装载苏丹第一次出口的60万桶石油的油轮驶出苏丹港,苏丹举国欢庆。之后,中国石油公司又中标了苏丹其他一些区块项目,在石油勘探、开采、管道输送、炼油、石油副产品加工、成品油储存销售领域都进行了投资建设,不到10年间帮苏丹建起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150万当地人直接受益
在中苏合作的石油项目中,“苏丹化”受到格外重视。大量苏丹员工被聘用,并接受严格培训,得到良好培养,石化贸易公司中的苏丹员工占了职工总数的97%。在中石油投资的苏丹项目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单位中,就有6300多名正式的苏丹雇员,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就业,同时又成为苏丹石油工业的人才。据记者了解,这些在中苏石油合作项目中工作的苏丹雇员,高层技术和管理人员月薪达到5000美元,即使临时工每天收入也在20美元左右。记者在一些苏丹贫困农村看到,不少农民或拾柴或卖水一天只能挣不到1.5美元。
在中国石油公司作业的各个区块和3800多公里输油管道沿线,中国石油公司不仅给使用到其土地的农牧民以足够的经济补偿,还经常根据村庄、部落的要求安排当地的一些年轻人就业。不仅如此,中国石油公司还在苏丹,特别是在石油作业区周围,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无偿投入,筑路架桥、打水井、修机场、建医院、办学校、捐图书、赠医疗设备、培训各类人员……苏丹当地因此而受益人数超过150万人。迄今,中石油在苏丹对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资就有近4400万美元。在苏丹北部的尼罗河上建造麦罗维中苏人民友谊大桥,中石油一次就捐了1000万美元,占所需资金的80%以上。在各个作业区,光综合性的医院中石油就捐建了4家,医疗点则有数十个,小学校22所,每年维持这些医疗、教育机构运作的费用就需要二三百万美元。今年1月起,中石油开始向苏丹南部的朱巴大学捐助25万美元的图书和教学仪器以及50万美元的师资培训费,在石油资源丰富的苏丹南部重点推动石油工程应用学科的建设。朱巴大学的人员说,以前,美国、挪威等国的组织都曾表示过支持该校教育的意向,但一直没落实。
杰伊利地区在喀土穆以北70多公里,不久前记者随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到这里参观了喀土穆炼油厂。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滩,如今却成了苏丹的宝贝,一座完全以中国标准建设起来的大型炼油厂、一个油电发电厂、一个生产编织袋和塑料的化工厂在这里拔地而起。目前,喀土穆炼油厂的年产成品油能力达到500万吨。中方把包括炼油工业中最核心的催化剂等技术都教给了苏丹方面,炼油厂每个岗位都有苏丹员工,厂里的苏丹员工是中国员工的 2倍。由于苏丹人生活中做饭、发电、开汽车、坐飞机等所需的成品油、气都来自这个炼油厂,在这个地区周围苏丹部署了重兵和严密的防空网。刘贵今特使在参观后说,这个炼油厂以事实证明,中国和苏丹开展石油合作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是真心诚意地帮苏丹人民,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从苏丹进口原油,再把成品油出口到苏丹。
中苏石油合作带来和平
苏丹政府公布的今年1月分配给南方的石油收益数字是2.3亿美元,照此计算,南方一年可获得将近30亿美元的石油收益分配。自1956年苏丹独立后,断断续续的南北内战加起来打了30多年。让南北诸方都可接受的巨大石油利益分配,是苏丹南北达成全面和平协议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很多苏丹分析家都表示过:中苏石油合作不仅给苏丹带来了石油,也给苏丹带来了和平,这是石油带给苏丹人民的一个福音。尽管在石油利益分配上,南北方还不时发生一些矛盾,但绝大多数人认识到,贫穷和发展问题是苏丹过去冲突不断的根源,巨大的石油利益给苏丹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良机,谁也不愿再回到战争状态中。最近从南方政治中心朱巴回来的一位中国公司老总说,半年前朱巴还像个大村寨,这次去了看到机场正在扩建,两条马路在铺柏油路面,医院也在翻修。
目前外国在苏丹投资石油产业的并非只有中国,像马来西亚、印度都有相当大的投资,按照产品分成合同,这两国加起来每年从苏丹获得的石油和中国差不多。此外,法国的道达尔石油公司也拿到了苏丹南部的一些石油项目。李成文大使说,西方舆论谈到从苏丹获得石油利益的国家时却只一味咬着中国,根本不提其他国家,而且对中国石油公司是按照国际规则中标苏丹石油项目的事实,对中苏石油合作促进苏丹经济快速发展、造福苏丹人民、逐步消除苏丹战乱根源的作用视而不见,很显然,是有刻意的针对性的。李大使说:“中国不否认在苏丹有利益,但我们是用对苏丹人民的贡献和善意换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