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商情信息

痴迷创新的一线工人代旭升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4-25 中国石油石化装备网 关注度:0]
摘要:编者按: 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职工代旭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3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了代旭升的创新成果。代旭升的事迹说明:只要有志气、肯钻研、下苦功,一线工人照样能成名成家,照样能...

编者按:

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职工代旭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3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了代旭升的创新成果。代旭升的事迹说明:只要有志气、肯钻研、下苦功,一线工人照样能成名成家,照样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本报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3篇报道,介绍代旭升的创新历程和取得的成绩。

一位只有初中文凭的普通石油工人,数十年如一日,痴迷于技术创新,先后完成技术创新80多项,其中1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技术成果奖,累计创效1亿多元

本报记者 王金法 特约记者 姜化明

“懒人”代旭升

胜利油田东辛采油二矿代旭升,普通工人一个,却很忙。在东辛百里油区,他的身影一会儿出现在试验现场,一会儿闪现在技术课堂……哪个井场发生小故障了,哪儿管线堵了,他就像“消防队员”,出现在哪里。

他如此之忙,大伙却亲切地送他“懒人”这个“雅号”。从工作之初的毛头小伙,到知天命之年的老工人,他都一门心思琢磨如何“偷懒”。无论是对约定俗成的流程,还是对出自科学家、大企业的石油配件和工具用具,只要他看到采油工用起来不方便、有危险,他就不“安分”,就想窍门:怎样改进才能用起来既省劲又安全?

他1972年参加工作,刚当完4年学徒工,就成了号令十几个人的班长。刚当班长,他的“懒”便有了释放的空间。在那样的岁月里,井场规格化是采油工的基本功,都得用铁锹把井场拍打得横平竖直。如果哪个班组井场修得没棱没角,拍得不光不亮,轻则队上大会小会批,重则要开反面典型“展览会”。就为这,代旭升和班组的弟兄姐妹们没少费力气,总感觉上气不接下气,疲于应付。

看到这架势,代旭升就琢磨着“偷起懒”来。他找来四五米长的粗管子,在里面装上沙子,让两个职工架着管子压井场。粗管子不但增加了受力面积,而且压出来的井场既结实、又耐看。不出俩月,代旭升的班组成了标杆班,这种打造井场规格化的办法也在全队推广开来。

第一次“偷懒”,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代旭升始料不及。从那时起,他的“懒”劲越发膨胀起来。

为解决稠油开发难题,代旭升当时所在的东辛采油2队一连上了7台链条式抽油机。那时,抽油机平衡缸漏油撒气,齿轮泵经常出现故障。如此一来,职工们只好爬到4米高的平衡储油包上加油,操作起来费工费力,又有危险。

怎样才能不再受这攀上爬下的折磨呢?这成为代旭升脑海里长期萦绕的问题。他白天在井上观察,晚上在家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平衡系统和储油包的结构原理,一个“偷懒”的设想很快形成了。

然而,真正付诸实施,却完全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连3个月,代旭升的设计构想丝毫没有进展,他心急如焚,情绪低落。

“一个小小的初中生,不知天高地厚,还想搞革新,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看着代旭升“不切实际”的想法,有人背后吹来冷风,让他的心情到了冰点。

“小代,别灰心,做成一件事哪能这么容易,坚持到底一定能成功!”一些好心人的鼓励,让代旭升又振作起来。他重新调整设计思路,方案做了十几个,图纸画了上百张……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气压式加油包”终于装到了井上,人们再不用爬上抽油机加油了,也不用担心从高空掉下来了。

这次富有技术含量的“偷懒”,带给代旭升的是喜悦、是鼓舞,随之,一个个“偷懒”的故事不断上演。1990年,代旭升走上东辛二矿采油工程现场管理的岗位,他把“偷懒”的触角延伸到方圆百里,甚至扩张到每一个井站。

1993年10月,采油二矿在边远地区一连打了十几口新井。当时,附近没有气源点火加温,到冬天,这些管线隔三差五“灌香肠”,影响原油正常生产,需要大批的人力、物力疏通管线,干部工人们天天担惊受怕。

作为一名现场管理者,代旭升总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要是能研制出一种加热装置,该多好啊!

“别异想天开了,油田有名望的人都解决不了冬天堵管线难题,你一个工人技师能行吗?失败了,你的面子往哪里搁!”面对一些人的劝说,代旭升没有动摇。

正是三九严寒的季节,代旭升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一口井和另一口井之间。夜深人静,他一个人躲在屋里构思、研究,设计草图。90多个日日夜夜,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脑子里全是流程和图纸,就连梦中都做着试验。

经过上百次的计算、设计和试验,“JN-150型节能电加热器”问世了,人们紧绷的神经放松了。

“偷懒”让代旭升尝到了甜头,这项革新也成为代旭升的第一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也坚定了他继续“懒”下去的信念。

当过采油工的人对调平衡的活并不陌生。如果哪口井抽油机平衡出了问题,采油队维修班的小伙子们便不得安生。最初的时候,四五个小伙子替换着抡大锤调节平衡,膀子往往震得发酸,虎口震得发麻,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能调节成功。

后来,有人研制出了机械式调平衡装置,调平衡的速度提高了,两个小伙子就能顺利完成。然而,机械式调平衡仍让采油女工们望而却步,毕竟还要付出很多体力。此时此刻,代旭升心底“偷懒”的念头便又开始按捺不住了。

2007年4月,代旭升研制的“液压式调平衡装置”顺利通过胜利油田专家组鉴定,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如今,两个娇小的采油女工便能轻松调平衡,同时还提高了安全系数,实现了采油工人技能操作上的一次飞跃。

 

“怪人”代旭升

喜欢提问,无可厚非。怪的是,他不分场合、不分时间,随时随地问井场的事、技术的事。为这,有些青工老远见他就想躲。

 

代旭升不仅“懒”,而且“怪”。作为一名高级技师,该他管的管,不该他管的也管,甚至连技术难度较大的事都管。

在油田开发单位,如何提高采收率的问题一直是决策层关心、关注的焦点。苏树林总经理多次强调,油田一定要重视提高采收率!

代旭升与采收率的问题较起真来。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许多油井受地质、井筒等因素的影响,有的无法正常生产,有的濒临报废。

看着不少油井被废弃在荒郊野外,代旭升的心始终不能平静。“把这些井里的原油捞上来,就是效益,就是提高采收率!”工余间隙,傍晚遛弯儿时,他会不由自主地沿着小区周围的巡井小路,查看废弃油井的状况。

“人总不能钻到井筒里去捞油吧!”一个客观而又现实的难题摆在代旭升面前。为琢磨捞油方法,他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代旭升还专程到采油院、设计院拜访专家,寻找井筒捞油的方法。

多方求证让代旭升对捞油加深了认识。随着能量恢复,地层的原油渗到井筒,就会顺着油管举升到一定高度。此时一般会采用下抽子到井筒,用提捞的方法采油。可是,一旦抽子不慎下井过深,负荷就会急剧增加,要么卡死在井筒,要么拔断钢丝绳,不但捞不到油,还可能造成事故。

一段时间,代旭升一闭上眼睛,那闲置的油井就浮现脑海。他再也呆不住了,急得嘴上起了泡,熬得眼睛布满血丝,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在井场做试验。

一天夜里,代旭升梦中乘着小船,顺着井筒的方向,到了千米之下油层,终于见到了地下的“油龙王”。灵感来了!设计一个泄油孔,抽子上部的负荷不就降下来了吗?他赶紧披衣下床,麻利地画了起来,一张“自动泄压式凡尔抽子”的图纸很快展现在眼前。很快,一种新式捞油成为现实。

有一阵子,代旭升好像着了魔一样,竟然与看不见、摸不着的油井套管气较上了劲,经常盯着套管发呆,还念念有词地说,套管气咋跑了?

“套管气跑就跑了,跟你有什么关系?”看着丈夫魂不守舍的样子,妻子吴晓萍哭笑不得。

“等你天天呼吸天然气时就有关系了!”代旭升头也不抬,继续想他的心事。

油田生产过程中,由于油井套管气压力低,很难进入集油干线。长期以来,套管气都是直接排入大气中,既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天然气资源。

如何阻止套管气白白跑到空气中?这成了代旭升心中的一个结。他在野外转悠,有时候还瞅着油井井口出神。

一次,代旭升吃过晚饭,又来到附近的油井,一个新分配来的职工看到他总在井场上转悠,便打电话报警,说有人正在踩点盗油。这下,竟差点把他当盗油贼给抓了。现在说起来,人们都当笑话讲。

“把套管气变成节能增效的‘钱袋子’”。就是吹破天,人们也不会相信,可代旭升却坚信不疑。

最初,代旭升采用空气压缩机抽汲套管气,可活塞隔几天就产生积炭,积炭一多,压缩机很容易发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为避免发生事故,他连续几天盯在试验现场。

时值隆冬季节,呼呼的西北风直往人的领子里灌,代旭升感觉厚厚的工衣一下子变得单薄了。脚蹲麻了,就站起来跺跺;手冻僵了,就哈口热气暖和暖和;实在撑不住了,就围着设备跑几圈,仔细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和变化。

用空气压缩机不行,代旭升便改用冰箱上的压缩机,可又因为冷却问题,再次“流产”了。

“一定要把套管气擒住”。为尽快找到合适的套管气回收压缩机,代旭升一上蚌埠,四下台州,来来回回折腾了五六趟,几易图纸、几番修改,“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终于研制成功。

这套装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目前在胜利油田大面积推广,年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今年3月25日,此项成果还被隆重推上了全国节能减排成果发布会。

代旭升喜欢提问,如果是在课堂上,无可厚非。怪的是,他不分场合、不分时间,随时随地问井场的事、技术的事。

东辛采油7队队长车胜说,代师傅每次到队上搞试验,一遇到青年职工,不管认识不认识,开口就问:抽油机的毛鞭子为什么打扭?水井洗井应该注意些啥事儿?

青工对有些问题能够顺利答出来,可对有些问题就会“卡壳”,显得非常尴尬。

在队上、矿上提类似的问题倒也罢了。可他连在班车上、路上相遇时,也照提不误。东辛采油2队副队长钟晖说,甚至到代师傅家里拜年,也要接受他的提问。

因为这个,有些青工老远见他就想躲。“原来一见到代师傅,我心里就发颤!”青工张建新说,代师傅老提问题,答不上来面子上挂不住,开始心里还真有点不自在,可仔细一想,那也是代师傅为了我学好技术,以后再见到他也就自然了。

对此,代旭升心知肚明,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一次,代旭升到辛9-8站,看到青工们有点紧张,“怪人”笑了,连忙说:“别怕,别怕,今天我不提问你们了!”

 

“名人”代旭升

只有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人,自己的技术才会发挥更大作用。于是他成立了“工人技术创新协会”,又创办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网站,传授技术,释疑解惑

“懒”,“怪”,让代旭升“懒”出了名,也“怪”出了名。

这位普普通通的石油工人,成为闻名遐迩的“技术大拿”。

“我没觉得自己有多大能耐,之所以有点成绩,是与组织和领导的关怀支持、周围同事的配合帮助分不开的。我自己只是比其他人多下了点工夫,更幸运而已。比我技术高的人其实很多。”代旭升一脸憨厚。

出了名的代旭升,不仅一如既往琢磨创新,而且近年来又多了几份心事——带徒弟、办网站。

一天,代旭升到基层采油队搞试验,发现一架抽油机的驴头销子几近脱落,如不及时整改,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当他指出存在的问题时,一名刚转岗来的女工竟找不到驴头销子在哪儿……很长时间,那名女工满脸通红、手足无措的样子,深深地刻在代旭升的脑海深处。

代旭升想,自己技术再高明,也有退休的时候,只有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人,自己的技术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让更多的采油工成为油水井管理的行家里手。”于是,代旭升主动承担起东辛二矿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青工在实践操作上不得要领了,他就手把手地教操作流程,传授技巧和心得;谁在理论上有解不开的疙瘩了,他就循循善诱讲原理,一对一地解疑难;哪个人技术创新上遇到“拦路虎”了,他总会不厌其烦帮助查资料、出主意、想点子。

“代师傅非常平易近人,遇到弄不明白的事,我总会第一个想到他。”井场上,东辛采油30队副队长张芳指着储油罐计量液位计说,这个创新成果能够研制出来,多亏了代师傅的指导。她激动地说,是代师傅点燃了她的创新热情,并通过竞聘走上了副队长的岗位。

2006年,代旭升成立了“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一手抓培训、一手抓创新,带动了采油职工技术素质的提升,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如今,“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课堂,更成为孵化创新成果的摇篮。仅他所在的东辛采油二矿分会,年均推出创新成果70余项,创效1200万元。

为方便与徒弟之间的沟通交流,代旭升自主创办了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网站,实施网上助学助教,仅开办两年时间,点击已达11万多次。网站已成为青年工人请教疑难问题的“技术家园”。

每天,代旭升都要拿出相当的精力维护网站,给提问的网友回帖。

一次,一名青工面对一件器材的创新改进无计可施、愁眉不展,便在网上请教代旭升。代旭升没有急于答复,而是给这名青工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

“哑巴到商店买钉子,做了一个锤头敲钉子的动作,店主便给他一把锤头。哑巴摇头,店主又递给他几颗钉子,哑巴满意而归。过了几天,一盲人也来到此店,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该如何表示,才能顺利买到剪刀?”

连线的青工不假思索地作了回答,还在屏幕上画了一个上下摆动的食指和中指。

“盲人又不哑,为什么不直接说呢?”代旭升一句话,打开了青工的思路,遇到的问题很快解决。

“从代师傅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执著创新的精神,把聪明才智释放出来,就能有所收获。”东辛采油11队高级技师张建国说,他作为代旭升的徒弟,受益最多的就是创新思维。在代旭升的指导帮助下,张建国先后取得创新成果31项,其中17项得到广泛应用,5项成果获国家专利,累计创效1000余万元。

目前,代旭升已经带出高徒65名,其中4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7人晋升为高级技师,52人晋升为技师或取得油田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有的当了队长,还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

代旭升还把他的专利技术完整地放到网站上,成果共享,让人免费使用。吉林油田、长庆油田等地的厂家看到网上的专利,专门打电话问他要多少专利转让费,他不但分文不取,而且还耐心解答技术难题。

由于代旭升在技术上的权威和独到,几年来,集团公司、胜利油田和东辛采油厂无论是评定技师、高级技师,还是组织采油工技能竞赛,都邀请他出考题、当裁判,不少人便和他“套近乎”,让他透漏点“内幕消息”,或关照通融一下,他总是闭口不言。如果是自己的徒弟,他会毫不客气地训斥一番。他说:“给我当徒弟,首先要过做人关,不能搞歪门邪道。”

其实,代旭升并非不近人情。和他接触较多的陈晶说,代师傅闲暇之余,除了谈技术,也偶尔以过来人的身份,拉拉家常,向年轻人传授婚姻“保鲜”的秘诀。

事实上,尽管代旭升平时工作很忙,但在家里,并不做“甩手掌柜”。妻子做饭,他就洗碗、拖地、擦玻璃,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他的徒弟钟晖说,代师傅堪称“模范丈夫”,两口子在家里相敬如宾。

“年纪越来越大了,干干家务正好活动活动筋骨,一举两得。”代师傅微微一笑。

长期的操劳,代旭升的身体严重透支:右手腕浮肿、眼睛时常流泪、心脏早搏……他给自己制定了锻炼计划,除非有特殊情况,每天晚上看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要步行6公里。

而常常是,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创新问题,不知不觉便又折回到电脑前……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