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能源观察系列一】能源黑洞:透析世界石油能源危机和经济冰川期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8-21 中国金融网 关注度:0]
摘要: 天体物理的黑洞概念和地质科学的冰川期概念作为科普知识尽人皆知,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已经是(准)能源黑洞,其映射的全球经济非常可能从整体的经济冷却演变为区域经济崩溃,即进入全球经济冰川期。本文试图透析它们的表象原因、根本原因的“阳谋阴谋”和探...

     天体物理的黑洞概念和地质科学的冰川期概念作为科普知识尽人皆知,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已经是(准)能源黑洞,其映射的全球经济非常可能从整体的经济冷却演变为区域经济崩溃,即进入全球经济冰川期。本文试图透析它们的表象原因、根本原因的“阳谋阴谋”和探索治理化解能源危机的几个层面上的对策。

     国际油价飞涨和表象原因剖析

     当前的新一轮世界石油能源危机,主要体现在国际油价的失控般疯涨。在上世界八十年代后期,国际原油价格是每桶15-25美元;整个上世界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前五年,国际原油价格是每桶30-50美元,即十五年左右国际油价涨了一倍。但是,过去两年多来,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迅速超过每桶100美元,到2008年7月中旬,最高油价达到每桶147美元。即两年多油价涨了两倍多。进入2008年8月份,依然在高价波动。著名国际投行高盛公司预测短期内国际油价将冲破每桶200美元的大关,而伊朗石油部门负责人最近则扬言,国际油价高峰可达每桶500美元。因此,能源黑洞的趋势对世界经济将会是重大打击,从冷却状态恶化到区域性崩溃。

    这一轮世界性石油能源危机,导致全球和区域财富大挪移与经济发展的大幅度波动。按照其表象分析,直接受益者包括石油输出国成员的中东国家、俄罗斯、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美国为主的大中型跨国石油公司等等,直接受害者当然是国

    际石油进口最多的国家,包括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许多国家。

    根据斯坦哈福智库对国际石油价格课题的长期跟踪分析研究,这一轮世界性石油能源危机的表象原因,有如下七个方面:

    (1) 全球和区域的石油储采比降为历史新低,产能趋于极限峰值

    虽然石油勘探理论和模式的不断突破和技术工艺不断进步,特别是从近海向深海甚至北极的勘探开发,三十年来发现的大中油田的统计曲线基本符合美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Hubbert在1956年提出并随后几度修正的石油峰值理论所预测。从产能来说,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为8590万桶,当时预测2008年的需求量增长2.4%,达到8800万桶。据国际港口油价评述,2008年2月份全球石油日供应量升至8750桶,预计上半年平均就达到日供应量8800万桶。国际能源署(IEA)在2007年度报告《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里为今后十几年能源市场描绘了一幅暗淡的前景:世界石油需求的继续增长可能会在2015年前后带来严重的供应问题,届时的日均需求量接近一亿桶,因此可能导致油价大幅上涨(已经大大提前了)。除非各国政府采取措施抑制石油消费,否则全球石油消耗量将在2030年达到每天1.16亿桶,远远超出世界石油储量增长和产能供应极限。

    (2) 美元的全球贬值和石油美元(结算)被某些区域/国家弃用

    美元相对其它货币和金融储备参照物如黄金等的贬值是事实是大趋势, 有其美元体系的根本性问题,导致烽火四起,有的激进的国家干脆弃用美元来做石油贸易结算,有的在使用渐进方式规避一部分美元贬值的风险。具体到油价来说,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元价值相比,当时每桶原油35-40美元,折合到当今的美元价值,除去其它因素,它就相当于目前每桶原油70-80美元(有专家甚至按其模式说相当于目前每桶原油100 -105美元),所以说按美元计算的国际油价,首先是它的基数涨了。再加其它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有每桶40-70美元的涨幅,加起来就是当前每桶120-150美元的波动水平。

    (3) 由于多种原因石油输出国不愿提高石油产量

    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都具备增产日供一百万桶原油的能力,伊朗和伊拉克在局势稳定时也具备增产日供数十万桶原油的能力。但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无意增产和改善市场供求基本面。美国总统面子应该够大的了,但其亲自出马游说沙特阿拉伯的努力见效甚微,所以国际和区域集团的利益是维持国际油价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4) 亚洲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强劲市场需求

    东南亚和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对美洲和欧洲而言,属于强劲高增长区域,中国首当其冲,近十年来平均国民经济总产值GDP增长达到百分之十,成为世界经济拉动的另一主要引擎。自2004年起,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达1.227亿吨,同比增长34.8%,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1.452亿吨,比上一年增长14.2%。中国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公布,中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较上年增长12.4%; 2007年全年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较上年下降7.1%。这样,2007年全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1.968亿吨, 接近2亿吨.

    (5) 地缘政治军事冲突和恶劣气候灾难的能源风险

    美国全天候新闻电视台CNN最近制作播放的能源前景警示片(WE WERE WARNED: OUT OF GAS)就是引用沙特炼厂遭恐怖分子袭击和墨西哥湾飓风破坏作为预测2009年10月 国际油价飞涨到每桶200美元以上的。更多的这类因素当然CNN有其立场不好讲,但众所周知的还有伊拉克因素,美国伊朗冲突因素,委内瑞拉向俄罗斯靠拢而产生的新地缘冲突因素等等。

    (6) 全球石油期货市场的唯利是图的金融投机

  传统的金融投机注重在货币、黄金、矿产品、工业能源等,新兴的金融投机因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粮食、楼市、油价等)而更易兴风作浪,牟取暴利。前述分析的油价因素,相当大一部分是能源金融投机所 致,其影响和风险损失将比目前还没完没了次级房贷危机的量级和时限大几十倍,即可能导致整个世界经济冷却至崩溃的黑洞效应。

    (7) 替代能源发展缓慢, 造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青黄不接

    这个题材极广,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和各国措施的层面,有区域和国家各行业利益的层面,有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层面,更有项目投资和回报及上市公司业绩等层面,针对层面不同,或者说主观谋略不同,同一件替代能源的事情的评价会好坏不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证劵金融所导致的虚拟经济加剧了各国的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因此浮躁的产业发展心态和泡沫式的经济繁荣和上市价值使许多国家和股民吃尽苦头(如美国的电子科技和生物科技),甚至新一轮产业泡沫破灭和金融风暴会再次袭击亚洲包括中国。能源行业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泡沫就会首当其冲。其次,出于各种心态和需要的生物燃料产业已经冲击和造成世界粮食危机。究其原因,它们的技术产业化未完全符合产业规律,即占用了极不成比例的产业资源和资本资源等,而能够提供给市场的能源产品基本上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成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青黄不接的原因之一。

    能源金融作为国家利益的博弈

    石油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产业或者金融范畴的问题,它在本质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石油是国家利益最激烈形式即战争的重要目标和目的,从二次世界大战到最近两次伊拉克战争都不例外,无论主导者是否愿意摆到桌面上。

    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是中东国家由于周边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而不得不使用石油本身作为武器,即石油禁运。

    对于当前的世界石油能源危机,石油金融成为了国家利益的最重要的武器,一言以蔽之,石油美元的贬值是典型的兵法所云的拖刀计。它充分利用了上述分析的当前世界石油能源危机的种种表象原因,正在逐步实现其既定战略和目标:全世界继续在动荡中为美元打工,全世界各国持有的美元债劵和资产缩水、再缩水、直到消失。所以,这个能源黑洞以世界经济从冷却甚至区域性崩溃为代价。这就是经济战争。这场经济战争的第一战役就是房地产次级贷券危机,从中国到欧洲,已经造成国际数千亿美元的损失,而且还没有探底。目前的能源危机的金融投机成分居多, 其影响和风险损失将比次级房贷危机量级和时限大好几十倍, 即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黑洞。已经造成的影响包括: 世界财富重新流向;全球和区域经济波动;粮食物价飞涨, 全球半数国家濒于粮荒;各国和区域货币汇率失稳等等。如果任由当前能源危机恶化, 未来18-36个月里, 国际油价非常可能超过每桶200美元,届时世界经济不得不进入所谓的深度冷却甚至冰川期,相当一部分国家会因能源金融风暴和次生金融风暴而经济崩溃,而区域能源战争不可避免。

    美国大选年的三位总统候选人(民主党、共和党、独立候选人Ralph Nader)都列出了美国能源独立即逐渐摆脱依赖进口石油的逐条措施,连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也提出了相当激进的十年能源改革方案。但是,他们和美国大多数主流媒体一样,都明白当前美国和英国等跨国石油公司从中东战事获得的巨大石油利益,也明白坚持美元贬值的国家利益所在。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本文的观点只是概括和重新表述而已。

    各国因地制宜的能源矩阵对策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直接原因是地缘政治与军事冲突即连续几次中东战争所致,其最明显的危机对策是以美国率先各国推出和实施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其中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日本的石油百分之九十依靠进口,所以其国家石油储备和民间储备可独立维持170-180天。美国每年进口石油量占其总消耗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其国内生产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美国联邦的战略储备可满足两个月的消费需求,加上其民间储备和自产能力,可以独立维持半年的供给。中国这方面起步较晚,目前的储备接近一个月的国内消费需求。

    针对这一轮世界石油能源危机及其七方面表象原因的剖析,我们提出的总对策是:各国建立因地制宜的能源矩阵。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的能源矩阵,我们建议为七个子阵(集),简称能源七剑。它们主要包括:

    结合国家万亿外汇储备到民本经济万亿储备的混合所有制七级主权基金和能源银行等能源金融资本体系;

    能源资产与市场战略从“走出去”资源战略到用七级主权基金“捆进来”外国能企中国上市的谋略,包括十多条地缘能源生命线的国际合作和能源基本建设;

    能源贸易货币金融体系从石油美元逐渐过渡到石油亚元信用/结算体系和货币体系;

    能源储备从目前雏形的四级储备扩大到包括海外油库和煤基氢化石油独立生产储备的七级储备体系;

    结合了纳米技术和稀土新材料的先进制氢储氢加氢技术及其七方面的新能源应用;

    能源软实力体系从统领新能源人才的中国新能源大学到增强国际能源话语权的的全天候能源经济电视频道和在线网络。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除了石油天然气以外的替代能源矩阵,分为能源原料、能源技术和能源产品三轴构成的新经济产业。举例来说,能源原料的再认识,从化石原料到生物质原料的产业链为:

    石油天然气 ---完全石油化的古代生物质或者有机质;

    油砂,油页岩 --- 未完全石油化的古代生物质或者有机质;

    煤炭和煤层气--- 煤化但没有达到自然界石油化的古代生物质或者有机质;

    褐煤和泥炭--- 没有完全煤化的古代生物质或者有机质;

    工业和生活垃圾--- 混合古代和现代生物质的未利用的有机质;

    工厂高温烟气 --- 未完全利用作为燃料原料的碳化物;

    碳三生物质 --- 传统的生物质作为人类粮食如水稻小麦等,用于生物燃料是对人类社会的亵渎;

    碳四生物质--- 如玉米,甜高粱,甘蔗等,其果实可以作粮食,其茎枝叶是良好的非粮生物燃料的原料。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