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能源观察系列二】能源金融乾坤:从石油美元到石油亚元的和平演变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8-21 中国金融网 关注度:0]
摘要:  在我们系列文章的开篇“能源黑洞:透析世界石油能源危机与经济冰川期”中,我们指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原因单一,石油本身作为卫国武器即石油禁运;当前世界石油能源危机有多种表象原因和根本原因,能源金融成为危机中主角而石油美元就是当今主导...

  在我们系列文章的开篇“能源黑洞:透析世界石油能源危机与经济冰川期”中,我们指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原因单一,石油本身作为卫国武器即石油禁运;当前世界石油能源危机有多种表象原因和根本原因,能源金融成为危机中主角而石油美元就是当今主导的石油金融武器,无论石油美元的幕后操纵者主观是针对个别国家或者大多数持美国债劵和资产的国家,它的巨大代价即能源黑洞效应将最可能是全球经济深度冷却和区域地缘政治动乱或军事冲突。本文试图剖析能源金额的构成、核心层面、博弈情势等,而且我们的结论是,最有利于中国等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甚至包括美国的,乃是非零和博弈中最理想的多赢局面,即从石油美元到石油亚元的和平演变。

  “和平崛起”应对“和平演变”

  中性含义的和平演变是指一个国家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影响另一个国家,以期改变那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原旨教义的和平演变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采取 “政治宣传”、“心理进攻”、“文化渗透”等战争外的一切手段,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等,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内部 “和平演变”。针对中国而言,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数十年渗透根本上失败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西方更多以合作竞争伙伴或者利益攸关方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这是因为中国“和平崛起”了。

  中国的和平崛起,又曰和平发展,必将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在国际间合作、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方面参与制定游戏规则、增强话语权。换言之,轮到中国向外输出“和平演变”了。在国际金融方面也不例外,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加速国际货币体系重建和提高亚洲区域金融和货币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就其能源方面探讨,称之为石油亚元。所以,无论从中性含义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理解和平演变,本文的立论就是能源金融的世纪乾坤大挪移即石油美元向石油亚元的和平演变。

  能源金融的形成和构成

  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句中国谚语把能源(柴指可燃烧生热取暖的生物质如草木) 放在人类生存必需品的首位, 它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人类及社会演化的能源依赖性。煤炭和石油这些由古代生物质经过地质作用生成的化石燃料, 成为十八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兴起发展直至当今的主要能源。人们如今习惯于依赖用煤来发电, 用石油来做运输交通工具的燃料。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水电、地热、基于生物质的乙醇燃料、 生物柴油等, 属于新兴的新能源或者再生能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当代经济的细分,能源金融从最初的能源商品交易产生的资本关系发展到当今世界上最为庞大复杂的行业金融,其利益链从最高端的货币体系和国家利益到普通老百姓的能源产品开支和股民得失,每年涉及的资本量达数十万亿美元。据CleanBeta机构统计和估计,石油输出国组织2008年产值为1.251万亿美元,2009年产值为1.322万亿美元。以美国为例,如下表所示,仅进口石油金额这一项,2007年总额为3273亿美元,2008年,如果按每桶90美元计算,总额为4400亿美元,如果按每桶145美元计算,总额为7089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其总额也在同样的量级上。

  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石油进口金额

  年度

   总额(单位

  为十亿美元)       原油进口

   成品油进口

  2000 $119.26 $89.88 $29.38

  2001 102.74 74.29 28.45

  2002 102.77 79.25 23.52

  2003 132.44 101.80 30.64

  2004 179.27 136.03 43.24

  2005 206.06 138.94 67.12

  2006 300.07 225.53 74.54

  2007p

  (据不完全统计) 327.34 245.53 81.81

  2008e

  (按$90/桶估计) 440.00 331.00 109.00

  2008July

  (按7月份

  $145/桶估计) 708.89 533.28 175.61

  (据美国能源信息部和《石油情报周刊》资料补充)

  我们按照能源金融的资本性质和利益模式首先划分能源金融为五个层面:

   (1)终端消费市场金融;

   (2)产业投资开发金融;

   (3)期货市场证劵金融;

   (4)国家利益地缘金融;

   (5)资产储备货币金融。

  对于每个层面,又可以按照国家或者地区为轴向和能源行业类型为轴向展开,构成所谓的能源金融矩阵,从中即可提取能源金融资本、投向、利润、资产等指数库。

  石油美元套住各国经济和转嫁危机

  美元是当前全世界主要的石油等国际金融和贸易的货币,因此石油美元象一张无形的弹力网,罩住能源金融的五个层面。而谁是石油美元的操纵者的问题,不应简单地理解或者等同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行为,更应延伸到从根本上控制和影响到西方发达国家和政府的国际金融投机集团,他们管理和操纵者数以万亿美元的资金,游离于不完整的、他们主导金融游戏规则的、大多数其它国家和企业被迫或被动参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当中。

  (1)终端消费市场金融

  这个层面直接体现为油价飞涨、经济冷却或者衰退、银行和企业破产等。以美国为例,其终端消费市场是完全市场经济决定供求关系的开放市场,由于美元贬值即国际购买力下降,终端消费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每天每周随原油价格快涨慢跌,至今年7月份突破每加仑四美元大关,怨声载道。航空公司作为用油大户,全力压缩经营还是亏损经营,而跨国石油企业满盘皆赢,如世界第一大石油集团ExxonMobil,今年第二季度盈利104亿美元,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六。

  以中国为例,幸亏中国政府未雨绸缪,一直对终端消费市场给予补贴,即目前中国是油品和粮食的国际价格洼地,否则,南方各省局部出现的制造业、运输业等衰退等会更严重,许多企业会难以维持,或民怨冲天。但油价飞涨加重了政府负担和税收减少。据中国海关总署2008年1月 11日公布,中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2007年全年进口成品油3,380 万吨。这样,2007年全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1.968亿吨, 接近2亿吨。2008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超过2亿吨。据此数据,国际油价每桶每涨一美元,中国进口石油就需要多支付100多亿元人民币。如果象某些国际投行预测国际油价将短期涨到每桶200美元以上,那中国需要多支付上万亿元的石油进口费用。

  因此,这个层面表象的市场危机和经济危机是石油美元从其它层面转嫁过来的,普通的企业和个人只能去调整和适应,而各国政府或者撒手不管, 或者耗损其财政去补贴,维持国民经济和民生生计。

  (2)产业投资开发金融

  当前世界石油油气资源掌握在跨国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及独立石油公司的手中,据2007年底美国《石油情报周刊》的2006世界最大100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它们的原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8%,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7%,炼油能力占世界总炼油能力的73%,油品销售量占世界油品销售量的87%),前50名当中,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占了一半,其中美国有9家。中国石油集团排名第七,中国石化集团排名第二十九。油气资源、雄厚资金和先进勘探开发技术是这个层面的决定因素。不断飞涨的国际油价加剧了围绕油气资源的利益冲突,中东、中亚、非洲、南美成为未来石油争夺战略的核心地区,而跨国石油公司以其雄厚资金、先进勘探开发技术和敏捷的商业操作而往往抢占先机。各国在替代能源的开发应用方面,竞争也十分激烈。欧洲各国起步较早, 2007年德国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金额为140亿,中国排名第二,投资了120亿美元。预期中国将在未来的12年当中,平均每年投资330亿美元在低排碳能源科技上。

  美国在替代能源的开发应用方面的谋略远远超出产业的范畴,一方面立法禁止进口来自南美洲的乙醇燃料以保护其石油行业既得利益,一方面政府大力补贴以玉米等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其结果瞬间激发了全球粮食价格的飙升,从而把生物燃料产业转变为新能源武器。

  (3)期货市场证劵金融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期货市场的作用是发现价格、对现货套期保值和参与投机获利。对于石油期货市场而言,其参与投机获利的功能最近几年被无限放大了,以致世界上每天成千上万亿的资金参与其中,成为国际油价高涨和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有800到1000家(其资本一般在数亿到数百亿美元之间)基金在豪赌国际原油期货,这些基金类型包括 (1)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基金;(2)近年来急剧增加的对冲基金,如美国能源对冲基金中心目前登记的近 500家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近650只基金;(3)许多原来比较保守稳健的大额基金投资如退休基金和保险基金也纷纷参与石油期货市场获利;(4)相当部分的所谓国际热钱,游离于各国金融监管的漏洞来呼风唤雨、谋取暴利。这场豪赌的石油期货投机商吃准了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因为它们在用大量政府财政补贴来稳定其国内市场和经济。更深层的阴谋或者默契就是类似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卷土重来。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没有自主的石油价格体系,缺乏国际金融话语权,在这个层面极为被动,任人宰割。因此我们呼吁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扭转其被动局面,包括完善中国的石油期货市场,使用主权基金投资境外能源企业,并且鼓励国内外能源企业在国内上市,限制到境外上市等措施。

  (4)国家利益地缘金融

  经过深入研究不同政体的国家利益体现和博弈模式,我们得出重要的认识即能源金融的核心构成还存在着这一层面的比较隐蔽的地缘金融博弈。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最重量级利益阶层有三个:(1)华尔街为象征的国际金融财团群体;(2)军事工业群体;(3)能源工业群体。他们对美国三权分立的影响力相当大,他们往往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代言人和操作者,许多美国出版的论著都揭露过。例如,过去五年来的美国伊拉克战争,美国军队伤亡人数过万,美国联邦财政支出的官方数字是7000亿美元,而民间和专家估计其长期成本是两万亿美元以上。政治和军事层面所得利益不言而喻,其经济层面所得到的,如许多美国有识之士指出,最主要是由若干美国石油公司和石油技术服务公司按照形式招标走过场的伊拉克主要油田的长期开发合同,其长期开发价值远远大于战争的投入。同样,美国军事工业群体也是这场战争的实惠赢家。而造成地缘冲突长期拉高国际油价的最大受益者,莫过

  于操作石油期货市场等途径的国际金融财团群体。所以,这就是当今世界最明显的国家利益地缘金融实例。俄罗斯最近几年的石油和矿产业国有化,对欧洲能源的供应起到了比核武器更有威慑力的地缘影响力。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代表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若干石油公司在中东、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与当地国家的能源合作项目,短期效益几乎不可能,但其长期和国家利益的地缘层面的意义非常明显。例如,据俄新社报道,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副博士伊戈尔-托姆别格认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标志着重要石油资产的国有化,具有多层含义,可增强投资信心,加强俄能源大国地位,扩大地缘政治影响,一举多得。

  最近十年来,各国国家石油公司的复兴都赋予类似的国家利益地缘金融的使命。相比之下,中国能源机构改革不到位,现有的国家石油等能源公司过多地强调其国际和国内上市公司的短期和直接效益功能,淡化或者忽略了国家利益地缘金融层面的应有责任。我们在前一篇文章提到的建议即 “结合国家万亿外汇储备到民本经济万亿储备的混合所有制七级主权基金和能源银行等能源金融资本”,就应大量使用在该层面上,最大程度维护国家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安全,包括称之为中国十多项地缘能源生命线的跨国能源工程和国内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然后将其获得的国际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市场等,通过公平透明合理的招标程序,让国内许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上市企业等,都有机会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当前推出的反垄断法实施有助于此。

  (5)资产储备货币金融。

  众所周知,国家或区域金融机构发行货币是以其黄金储备等资产储备直接挂钩的。现行的世界金融体系包括由美国联邦储备发行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协调其国际金融运行等,是二战以后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构建的。按照这个体系,美国联邦储备唯一地发行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通过美元与黄金实际储备挂钩。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元的发行不再与美国联邦储备的黄金储备挂钩了,换言之,实际担负着世界中央银行作用而发行美元的美国联邦储备只剩下唯我独尊的美元印钞机了。因此,在过去四十年间,美元贬值一直是大趋势(据专家统计,目前美元的价值,如果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元价值为基准比较,只剩下其百分之五到六),只不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各国容忍相就。近八年来美国债台高筑,用其联邦储备主席上星期所表述,美国经济进入经济衰退的边缘了,所以,放任美元的贬值尤其在能源行业成为主要因素引起了当今的世界范围的石油能源危机。欧洲各国很早就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策划以欧元的发行来规避美元贬值的宿命。经过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欧元终于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头三年正式发行了。这几年欧元的迅速发展壮大实际上帮助欧洲央行和欧洲各国规避了相当部分的美元贬值的风险。这是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重建努力和成功实例。最近,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借着G8 发达国家峰会,提出其卢布应该成为世界货币,这说明俄罗斯借助其丰富能源资源的生产能力(实际上是世界第一的原油生产国),要求在能源资产储备基础上的货币金融获得国际认可和支持,积极对抗美元贬值的战略及经济影响力。同样,中东海湾六国已经多次会商,拟成立区域共同货币“海元”,以此应对非理性的石油涨价和遏制国际金融的能源炒作。伊朗弃用美元而改用欧元作为其巨大的石油贸易结算,被美国主流媒体称之为比其制造核武器还具长期和深远的杀伤力。这些都说明石油美元的多层谋略已经为世人所识破。

  能源危机变契机,石油亚元和平崛起

  在2005年北京科博会的国际能源安全与战略研讨会上,我们提出了国际能源的五重博弈和中国对策包括建立亚洲能源金融体系,首次提出了石油亚元的信用体系和催生亚元的五个阶段里程碑。最近,在新浪长安中国经济论坛上,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教授强调了“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人民币要担当责任;欧洲已经给我们展现了这么一个前景,美洲很可能是以美元为中心,亚洲就是人们提出的以亚元为中心的安排和设计”。

  如前面所述,石油美元目前面临着:

  欧元、卢布、人民币的区域金融话语权的博弈;

  主要产油国的觉醒和利益竞争(推出“海元”、弃用美元等);

  美国债台高筑,经济衰退可能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相当;

  能源黑洞效应,即美元加速贬值和世界经济深度冷却,全盘皆输。

  在两害相比取其轻的情形下,会有几种可能变通的选择。这里所指的石油美元和平演变,就是指非政治对抗非军事冲突下的国际金融和经济的竞争合作,用学术上的词语表达,就是非零和博弈,大家争取其中最好的结局即双赢多赢局面。

  因此,在当前世界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同时爆发的情形下,国际货币金融改革变通势在必行。我们预测三种可能的石油美元和平演变为石油亚元的路线图:

  (一)类似欧元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一样,亚元将在未来几年内正式发行,作为世界金融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情形的亚元的雏形,最接近的,当数亚洲开发银行发起的亚洲货币单位(Asia Monetary Unit)方案。按照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的解释,编制亚洲货币单位将直接有助于区域内各个经济体明确区域内货币相对价值的变化和亚洲货币整体价值的变化,并参照欧洲货币单位的计算方法,即通过区域内各个国家汇率的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其货币的权重。亚洲货币单位目前包括了东盟10+3(东盟10国和中日韩三国)的13 种货币。 据此计算,中国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单位的权重是34.79%。这个雏形如果扩展到整个亚洲,即包括中东石油盛产国,其石油金融的权重相对增大,石油亚元的含义就名副其实。我们曾经建议,亚元的构成不仅考虑亚洲各国货币的权重,更应考虑亚洲对世界的经济和贸易的特点,增加石油行业、粮食行业和城市都产的资产和贸易权重,我们称之为石油亚元指数、富农亚元指数和都产亚元指数。这个石油亚元方案的实施预计会有如下几个里程碑般的措施:

  (1)确定石油亚元的区域性和参与范围,是否接纳俄罗斯等国;

  (2)成立和运行石油亚元货币基金,达到至少十万亿的量级;

  (3)建立亚洲央行即石油亚元中央银行,建立石油亚元信用体系;

       (4)试发行石油亚元货币,与各国货币共流通三至五年,及时完善;

  (5)正式流通,作为重要国际金融货币参与世界范围的金融储备、项目债劵和银行证劵。

  (二)以亚洲某国家货币作为亚洲国家货币锚(Internal Anchor Currency)即关键货币,亚洲各国货币对此关键货币汇率稳定,鼓励该关键货币在亚洲各国的流通。该关键货币以其国家经济实力和亚洲经济特别是石油、农业等为基石,不必去盯住区外的其它货币如美元或者欧元。这种方案源于东亚汇率稳定方案里的钉住区内单一货币方案。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币和日本日元具备担任亚洲国家货币锚的重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与日俱增,人民币作为亚洲地区关键货币的地位愈加巩固。而人民币在境外的发行和流通,可参考当年在香港发行的外汇劵的货币形式。由于中国具有生产近总消耗量一半的石油、同时进口近总消耗量一半的石油的稳定特征和优势,不妨其境外发行的称之为“石油亚元”   或者称之为“华元”、“中国元”、“中华元”等) 。这个方案实质上是提升人民币在世界金融的G2地位(人民币、美元),或者G3地位(人民币、美元、欧元),或者G4地位(人民币、美元、欧元、卢布)。这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金融相称地位。显然,这个方案需要参与者口服心服,不能强行推进,只能水到渠成。随着时间的进程,这种方案的可操作性在增加。同时,该方案的实施将是相对容易的。该方案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是第一种石油亚元路线图的最终演化结果,即随之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中国人民币在亚元货币的权重稳定增加,到达一定阀值后,其完善会往第二种石油亚元的模式靠拢。

  (三)跨国区域货币群雄四起,能源金融成为其核心因素依照目前美元为主导货币的世界金融体系风雨欲坠的情形,还有可能出现跨国区域货币群雄四起的金融割据局面,其主要推动力之一来自于能源金融。例如,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出现:美元虽然大趋势在贬值衰落,它继续担任主导货币的国际金融地位;

  欧元在经历成长期烦恼后,强劲扩展到传统东欧和苏联的新兴国家;

  卢布会因其能源实力增长而更多地用于俄罗斯的国际能源金融操作;

  中东海湾国家的统一货币预期在2012-2015年间流通,即狭义的石油

  亚元,它作为能源金融的专项区域货币有可能成为更大的能源金融联盟的生长核;

  中南美洲的区域货币的出现;

  东北亚和东南亚联合的区域货币的出现;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周边几个国家加盟的大中华区域货币的出现。这些区域货币的流通,首先是挽救了该区域经济和能源金融,增大了金融话语权。相应地,美元体系受到冲击,也会进行相应的金融改革即“和平演变”,以规避能源黑洞所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的深度冷却甚至区域崩溃的局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