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中石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收年。
下面这份丰厚的“成绩单”,足以让中石化的领导班子傲视中国企业界的大部分企业: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00亿元,利税总额60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25亿元,均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前两者比上年增加10%,利润总额比上年激增了71%!
全年新增加油站1350座,加上特许经营加油站,目前全国悬挂着中国石化(600028,股吧)标志的加油站,已经达到2.5万座。其全国最大的石油经销商的地位更加巩固。
全年加工原油1.23亿吨,比上年增长10%;生产乙烯414万吨,增长12.8%;国内销售成品油7570万吨,增长8.1%。中石化作为全国最大的炼油企业和油品提供商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
陈同海的盛世危言
中石化丰收了,可丰收了的中石化决策层却没有太多的笑脸。
2003年初,中石化换帅。历任原中共宁波市委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中石化公司副总经理的陈同海就任中石化新任总经理。陈同海就任以来,给大家最显著的印象,就是在整个公司反复宣讲危机意识。
2003年7月,陈同海作为公司一把手首次出现在有中石化全体中层干部参加的年中工作会议上,他在会上提出了“四个怎么办”,从炼油、销售、原油和化工产品4个板块描述了市场全部放开以后,中石化甚至整个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工业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整个石油石化界引起了强烈震撼。
2003年12月底,中石化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昌平召开,陈同海在会议上作了主旨报告,这份报告沿着“四个怎么办”的思路,指出了中石化目前存在着下列问题。
产权不清晰,一级法人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综合竞争力不强;不善于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管理存在漏洞,造成技术流失,“资助”了竞争对手;资源自供率低,接替资源不足;产业分散、布局分散、经营分散,造成结构性低效率;社会负担重,富余人员仍然过多,人工成本不堪重负;资产运营效率低,非上市部分资产质量差,其亏损挂账仍然巨大。这些问题削弱了中石化的市场竞争力、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而且,陈同海再次重申了其在年中工作会议上对于中石化目前所处战略格局的判断,即:“今后几年是中国石化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搞好了,乘势而上,就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搞不好,错失良机,就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公司近70多万干部职工,“一个企业,不管有多大的规模,多辉煌的历史,如果自身的进步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缺乏竞争力,终将被历史所淘汰。市场不相信眼泪。”
陈同海的讲话,在与会代表中再次引起了强烈反响。
记者参加了部分分组讨论,一位沿海某省石油公司的老总说,“此前我们一直认为,虽然中石化未来可能面临严峻挑战,但我们家大业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数千亿元的资产、每年数百亿元的利润,坚持个10年8年赢利没问题;可现在经过陈总分析才清楚,实际上我们的黄金(资讯,行情)时期只有2004年一年。这对我是个强烈的冲击。看来我们在改革发展方面,要加快步伐。我回去以后,要尽快把原来准备以后才出台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另外一位炼油企业的老总则说,“2003年虽然是我们效益最好的一年,但我们分析,这个良好成绩的40%归功于我们相对垄断的市场控制地位;30%归功于市场形势大好,供不应求;30%归功于我们自己的工作。这确实说明我们赢利依赖外在因素还是比较多,我们必须研究这些外在的盈利因素如果变化了,如何持续盈利。”
全新部署应对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石化所处的位置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位石油业资深官员在与记者交谈时谈到,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三大石油集团中,中油的盈利能力继续遥遥领先,中石化增长虽然在发展却速度缓慢,中海油这个原来的行业“小弟弟”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步逼近中石化。中石化的危机意识确实是必要的。
据了解,在强烈的危机意识下,中石化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全新的部署。力求突破各种障碍,乘势而上,克服未来经营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逐步实现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梦想。这些部署包括:
继续深化和推进改革,坚持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移交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推进社区服务系统改革,彻底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面貌。重组非上市部分,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压扁管理层次,精简管理人员。理顺产权关系,完善股份公司一级法人体制。推进炼油“小产品”及化工产品营销体制改革等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下决心关掉一些生产能力落后和扭亏无望的企业。调整资源结构、销售结构、炼油结构和化工结构,解决产业和布局分散、生产能力落后等问题。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目标是建设三支队伍:能够适应国际经营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拥有丰富实际经验和一技之长的技工人才队伍。
有关专家在评论中石化部署的上述工作时认为,中石化这种高度的危机意识,是一种对市场发展的前瞻性的认识,其布置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在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中“打大仗、打硬仗”来安排的。由于历史及机制体制的原因,这些工作大都将触及很多人、很多地方的既得利益,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要全部完成,难度很大。但是,这些工作又是不得不完成的工作,相比起中石化这艘国企航空母舰发展的大局来说,做这些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石油工业面临挑战
中石化所谈到的将来发展的危机,对于整个中国石油工业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中石化处于市场的下游,对市场的“冷暖”具有更加敏锐的感觉而已。未来2至4年,对于我国整个石油石化工业来说,都是个严峻的转折时期。
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位长期研究中国石油问题的专家,这位专家列举了中国石油工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国际石油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动荡不定严重影响我国石油企业效益。据测算,我国石油企业效益中,受惠于油价上涨的因素远远大于企业资深工作的因素,这对于以资源为主的中油集团和海洋石油来说尤甚。而2004年国际石油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国际油价既可能下滑,也可能持续走高。历史地看,我国石油企业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还不高。
二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过去,中国石油石化工业所处的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化。2004年,我国成品油国有贸易进口配额取消,非国营贸易配额继续攀升;化工产品关税税率下调,成品油出口退税率也下调。2005年,国内成品油零售业务全部对外资放开。2007年,国内成品油批发义务全部放开。国外大公司的进入和国内保护措施的逐步取消,将使我国石油企业与外资石油巨头直接碰撞。
三是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各种市场力量涌入高利润的石油石化产业。不但国际大公司正在蜂拥而来,而且国内三大集团间的竞争可能随着国际大公司的进入而打破原有的“极其脆弱的稳定格局”;同时,非国有制企业和地方企业在炼油、化工领域正在以极低的成本优势,蚕食三大集团的市场。
[注:原文载于2004-02-24,原题“陈同海:中石化中宣讲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