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商情信息

中国应建立与产油国直接交易的平台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9-22 新浪财经 关注度:0]
摘要:  “石油顶峰论”是石油巨头的工具?   《第一财经日报》:本报曾于9月1日刊登了对世界石油峰值研究会主席夏尔·阿列克列特先生的访谈。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石油生产即将达到峰值,这是造成油价高企的背景。   恩道尔:我们首先看现在谁在拥护...

  “石油顶峰论”是石油巨头的工具?

  《第一财经日报》:本报曾于9月1日刊登了对世界石油峰值研究会主席夏尔·阿列克列特先生的访谈。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石油生产即将达到峰值,这是造成油价高企的背景。

  恩道尔:我们首先看现在谁在拥护“石油顶峰论”:BP前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Colin Campbell)和得克萨斯的银行家马修·西蒙斯(Matthew Simmons)。毋庸置疑,他们都是石油的“圈内人”。

  《第一财经日报》:你也是“石油顶峰论”的拥护者。你的畅销书《石油战争》里也谈及了这一点。

  恩道尔:我确实曾经是。2003年的时候,我确实是鼓吹过“石油顶峰论”,因为除了这个理论以外,没有其他原因能解释美国为什么敢于冒那么大的风险入侵伊拉克。

  “石油顶峰论”认为,任何油田的产量都会在一定时期后下滑;世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储量大、容易开采的都已经开采了,剩下的都是小型的、难以开采的。那么,基于这个理论,当很多大油田产量开始下滑,这些公司把注意力转向了由国家控制的两伊油田,并视其为最后的廉价易采油源。中国与印度迅速上升的石油需求促使美国定下了通过军事手段尽快控制中东石油的战略决策。因此,美国就冒那么大的风险入侵伊拉克,在我当时看来,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开采伊拉克的油田,以解布什背后的石油集团的燃眉之急。

  《第一财经日报》:听起来确实不错,会是一个能圆的逻辑。

  恩道尔:不过,后来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我们都被西方石油巨头欺骗了。

  我想我在此必须向《石油战争》的中国读者说明这一点。很不幸,我在意识到错了的时候,第一批印刷已经完成并推向市场,大约有35000名中国读者读到了这个错误的译本。当然,此后译者修改了相关章节,以反映我个人的反思。

  在修改后的新版本中,我谈到我怀疑“石油顶峰论”——这种论调尤其在网络上盛行——是大公司和英美金融机构用来宣传的工具,以证明高油价是合理的。

  我们脚下有足够的石油

  《第一财经日报》:为什么这么说?你有何证据?

  恩道尔: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就已经得出结论,石油供应的极限只受制于人类可及深度的地球内部在地球形成期所包含的碳氢成分的多少。能否得到石油实际上只受制于超深钻井能力。苏联人的另外一个认识是,那些被认为已经枯竭的油田实际上是可以继续利用的,这被称为是“自充式”油田。苏联人认为石油在地球深处生成,那里的高温高压环境类似于钻石生成的条件。

  凭借这一全新理论,苏联陆续在西方地质理论认为是无油气存在可能的区域发现了大型油气资源。位于俄乌接壤地带的第聂伯-顿涅兹盆地最具代表性。另外,苏联人在曾被认为是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在晶基岩层打到了石油,开发出了11个大油田和一个巨型油田,规模不小于阿拉斯加北坡。在苏联解体前后,这些区域相继投产。今天俄罗斯能够出口油气资源赚取大量外汇,还是仰仗“非生物起源论”的帮助。

  《第一财经日报》:不过,“石油顶峰论”的鼻祖哈伯特(Hubbert)确实认为油井产油量呈钟形曲线,一旦峰值出现,产量必然走下坡。他曾经成功地预言了美国本土48个州的石油产量将在1970年左右出现峰值,而事实恰恰如此。

  恩道尔:不是这样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石油产量下降并不是因为石油真的枯竭了,而是因为美国石油巨头在上世纪60年代在中东开采了大量廉价原油,在美国市场倾销,导致很多中小石油企业停产。

  《第一财经日报》:所以说哈伯特的预测只是巧合?

  恩道尔:没错。另外不要忘了,哈伯特本人就是美孚的人。

  《第一财经日报》:所以你现在重新审视“石油顶峰论”?

  恩道尔:这是在经过了越来越细致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简言之,“石油顶峰论”是一个神话。

  事实上,油价从5年前的25美元一路到达迫近150美元的位置,这完全是金融机构的操纵。不过,怎样向消费者说明这一情况?毕竟,供求面没有太大的改变,而价格改变了很多。因此,必须用一些宣传手段。其间,确实很多人上了“石油顶峰论”的当,包括我在内;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财经日报》:石油开采的成本如何?

  恩道尔:这取决于在什么地方开采。据我了解,在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油田,开采成本只有1.5~2美元/桶。北海油田的开采成本就高多了,大约10~12美元/桶。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地区,比如加拿大、委内瑞拉,成本也不过15~20美元/桶。

  《第一财经日报》:世界石油总储量的数字到底是什么?我们从IEA和BP看到的数据都是不同的。

  恩道尔:他们不会告诉你!很有趣的是,最近我从BP那里拿到一些信息。你知道他们是如何计算石油储量的?他们居然是按照以目前的成本价能够开采出多少油来计算储量!BP将各个环节的成本加起来,按照25美元/桶的成本计算储量。我想,如果按照50美元/桶的成本计算储量,储采比能到300!当然,这个似乎夸张了一些。但是,40左右的储采比显然是打了折扣的。

  《第一财经日报》:也就是说,石油公司不会透露全部储量?

  恩道尔:是这样。

  中国应建立与产油国直接交易的平台

  《第一财经日报》:不管“石油顶峰论”的真伪,有研究表明,中国境内的石油开采确实将在一定时期之后达到顶峰。你认为,中国是否应该提前合理规划境内的石油开采?

  恩道尔:中国应该向俄罗斯、乌克兰的科技机构学习。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非生物起源论”的研究和勘探,他们还在越南根据这一理论开采了石油。中国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基于这一理论加强在海外的勘探和开采。西方石油巨头对这一理论不感兴趣,他们想方设法保住英美金融集团的优势。

  传统的石油生成理论可以帮助中国找到一些小规模的油田,但是要想有大的发现,必须考虑我说的问题。

  此外,中国还应该在境外找油。目前,中国的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太少了。

  《第一财经日报》:少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与西方石油巨头相比较如何?

  恩道尔:中国公司以中国石油(601857.SH)为例。按照公布的数字,中石油2007年的储量大约是18.5亿吨,但其中海外份额占比还不到20%;2007年总产量1.4亿吨,但海外产量才只有6%。与此形成对照,BP的储量大约13.75亿吨,比中石油小,但是基本上是海外的资源,占比达92%左右;2007年总产量1.2亿吨,也略小于中石油,但是海外产量就高达90%。埃克森美孚储量达15亿多吨,海外比例80%左右;2007年产量超过1.3亿吨,海外比例达85%。

  如果说到天然气,情况就更是如此了。2007年中石油天然气储量大约1.6万亿立方米,但其中海外份额只有1%左右。BP储量略小于中石油,只有1.25万亿立方米,但是海外资源占比超过93%。埃克森美孚储量大约1.9万亿立方米,海外比例则是80%左右。这些数字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正在实行“企业走出去”的战略。

  恩道尔:以我的观察,中国自从21世纪以来,开始全球铺开找油。这是很好的。中东、伊朗、苏丹、乍得等都非常重要,因为那里是沉积盆地的主要分布地区。

  《第一财经日报》:在中国的海外石油战略布局中,哪个方向要优先考虑?

  恩道尔: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最重要的石油伙伴是俄罗斯。当然,这也是最难的。俄罗斯是世界的“心脏地带”,也是蕴藏巨大油气资源的地方。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好的开始,它给了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一个平等协商、建立信任的机制,为这些国家提供了一个资源开发的合作平台,使得这些国家可以脱离华尔街那帮人的控制。

  对于中国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由中国、印度这样的石油消费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这样的产油国之间的直接交易的平台。这样,就不必受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摆布。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