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技术装备

顾心怿:石油院士的发明人生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12-03 中国经济新闻网 关注度:0]
摘要:    顾心怿和杨献平,一个是仍然活跃在石油科技战线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是国内石油装备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高原公司董事长。两个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在接受采访中频频使用同一个词:创新;并且说出类似的话,老是跟着别人后面爬,爬得再好,...

   

    顾心怿和杨献平,一个是仍然活跃在石油科技战线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是国内石油装备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高原公司董事长。两个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在接受采访中频频使用同一个词:创新;并且说出类似的话,“老是跟着别人后面爬,爬得再好,也是个老二。”为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培养,顾心怿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的创新精神和科研作风带动了一大批年轻科技人才迅速成长。杨献平则提出,公司要实施人才战略,每年都要重奖科技精英,只有良好的成才环境,才能使工程技术人员更加重视发明和创造。 

    1956年,当顾心怿坐着那辆老式卡车离开玉门前往华北时,刚满20岁。 

    “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圣地。在这里,担任俄语翻译的顾心怿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石油井。然而仅仅过了三个月,顾心怿便接到上级通知,要他马上离开玉门,去刚成立的华北石油钻探大队工作。从此,他的人生就这样定格在那片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并铺就了自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之路。 

  从上海到东营
 

    1937年1月,顾心怿出生在上海南市区的一条小里弄。尽管家境贫寒,父亲还是咬牙硬撑着让顾心怿读完了初中。

     初中毕业后,顾心怿自己报名考入了知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吸引他的是该校开设的一个石油机械中专班。这个班,可以不交学费,每月还发生活费和助学金,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支付。在这里,顾心怿记住了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校训:手脑并用,敬业乐群。 

    1953年,顾心怿毕业,当时的石油管理总局把他保送到了中国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俄语专修班继续学习。三年后毕业,顾心怿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可是他却说:“我学的是石油机械和石油专业俄语,北京虽然条件好,却没有油田,我还是去大西北吧。” 

    他在玉门的工作只进行了三个月。1956年10月,在河北南宫县东南部一个叫明化镇的地方,华北地区第一口基准井——“华一井”正在钻探。因为用的是从原苏联进口的气控钻机,有前苏联专家在场帮助工作,所以顾心怿被上级以翻译的身份从玉门派遣而来。 

    1957年8月,“华一井”发生井漏,前苏联专家却突然奉命提前撤回。上级要求顾心怿和前苏联专家一起回北京,然后留在北京工作。可顾心怿却提出自己要留下来打井,“除了专家,我是最清楚设备性能的人。”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任命他为机械技术员。他开始和工人们一起在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地钻井找油,从“华一井”直到“华七井”。 

    1961年初,东营“华八井”开钻。汇报到济南总部的消息说,钻井的泥浆里有油花,有气泡。身处济南石油机械厂的顾心怿异常兴奋,听说那里的钻井设备经常出故障,他马上拉上两台机床设备,带着工人开车前往东营。1961年4月,东营出油了。这时,负责石油勘探的首长对顾心怿说:“你别走了,留在东营吧,这里更需要你”。 

    今年72岁的顾心怿,有时会开着儿子的汽车在东营郊区宽阔的道路上疾驰,然而在他的记忆中,当年的东营,没有一栋砖房,没有一条平路,连树都找不到几棵,白花花的全是盐碱地。当时石油勘探处的总部设在济南,很多人都不愿意到东营来。而且顾心怿正在读山东工学院的夜大,还有一年就能拿到文凭了。但顾心怿还是答应留下来,而且在东营一干就是近50年。也因此,他最终成了一个没有本科文凭的院士。 

  从“华八井取芯”到“链条抽油机”

    石油工人是“哪里有油井,就到哪里去”,顾心怿是“哪里出了设备故障,就到哪里去”。现场实践给了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华八井”在施工中曾多次取芯失败。有一天,井队队长对顾心怿说:“你是搞机械的,能不能帮我取岩芯?”顾心怿知道,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很困难。于是他把钻井队的老工人召集起来,讨论解决方案。有个工人说:“苏联产的岩心管太细。”一句话使顾心怿很受启发。没几天,顾心怿设计、制作出了比原先岩芯管断面面积增加了4倍的取芯工具。工人们用了顾心怿设计的这种大直径取芯工具,果然取出了完整的岩芯,为“华八井”的钻探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还直接推动了钻井取芯工具的技术进步。 

    1964年1月,石油勘探大会战开始,顾心怿被任命为工程师,并担任胜利油田采油攻关队队长。针对当时普遍使用的磕头式抽油机对稠油和深井采油效果不太理想的问题,1966年油田要求研制一种新型抽油机,重担落在了顾心怿的肩上。顾心怿想到了当时的“解放式水车”,水车抽水的原理能否用在抽油机上面?可是,抽水的水井只有几米深,油井却有几千米深,用水井的抽水方法来抽油是行不通的。

    顾心怿又想,水车那样的链条轨迹运动能不能带动抽油杆……整整半年,顾心怿的大脑里除了抽油机还是抽油机。可就在这时候,“文革”开始了,顾心怿受到了批判,刚刚成型的“链条抽油机”被扔进了垃圾堆。从此,发明抽油机的工作搁浅了。

    “靠边站”的日子里,顾心怿变得彷徨、迷茫,后来他想,不管怎样,学习总是有用的,不能做试验,那就读书。随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工艺研究所成立,抽油机的研制工作再次浮出水面,并正式立项。而此时的顾心怿光从油田科技图书馆借阅的图书就达257本。“靠边站”时积累的大量科技知识,让重新出山的顾心怿如虎添翼。4年后,自主发明、设计先进的“链条抽油机”终于在胜利油田问世。这种抽油机不仅在国内首创,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有一个美国石油考察团到中国访问,他们看到顾心怿设计的“链条抽油机”后,感到十分惊讶,难以相信中国竟然有如此先进的抽油机。 

  从“胜利一号”到“胜利二号” 

    1975年,胜利油田在渤海边发现了石油,由于钻机不能在海上打井,只好修堤筑坝,把海水赶走后再打井采油。为此,上万人的民工队伍集聚黄河入海口滩涂,用手推车运土筑坝。面对这样的场面,顾心怿内心感到无比震撼:用这样的方式打井,代价也太大了,要是能够设计出可以到海上打井的船该有多好。顾心怿任组长的科研小组成立了。当时,坐底式石油钻井船的设计在国内尚属空白;国际上,也只有美国能够制造。为了“梦想中的船”,他抓紧时间学习造船知识,他那不足五十平方米的小家也成了工作室,堆满了书,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设计表格、图纸。几年后,顾心怿等人在济南船厂、烟台船厂和天津大学的帮助下,终于设计建造出了我国第一条浅海坐底式石油钻井船——“胜利1号钻井船”。 

    “胜利1号”的建造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石油科技的蓬勃发展,也让我国拥有了自己的“浅海石油海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海上石油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大,有一块空白地带逐渐显露出来,那就是海陆过渡区的极浅海、潮汐带,任何浅海石油钻井设备,即使是浅海座底式钻井船都开不进去。 

    顾心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设计建造一座“会自己步行走路”的钻井平台!他与油田及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北海造船厂的科研人员一起,付出了八年多的心血,最终完成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发明创造——“胜利二号”。至今,这座重达4000吨的平台已累计步行3000多米,不仅在浅海海域钻成油井近百口,而且多次走进其他任何钻井设备无法进入的极浅海潮汐带钻井,并在该类区域成功钻井6口。 

     这一成果于1991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2年获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此外,该成果还在世界石油大会上展出,给国内外石油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命不息创造不已 

    随着年龄增大,顾心怿的身体不允许他长时间在海上现场工作,于是他把目光重新转回陆地。他看到,全国5000多台修井设备每年消耗的柴油多达20万吨。顾心怿开始筛选蓄能的方法,构思蓄能修井机各部分的方案。后来,他和科研人员经过十年的反复研制与改进,终于完成了液压蓄能石油修井机这项发明。现在样机已经运行了5年多时间,情况良好,仅在样机试验期间,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柴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达300余万元,大量推广应用后,每年将增效1亿元。这项发明于1995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003年2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获得美国、加拿大等国专利。 

    2006年,他又开始设想和研制长环形齿条抽油机,要超越原来的链条抽油机。链条易折断,而用小齿轮驱动长环形齿条的机构不用链条,所以这种抽油机不仅节能、坚实可靠,而且负荷更大、抽吸更深。目前已经有4台长环形齿条抽油机在油田试用,最早的1台已经正常运转了一年半。 

    截至目前,作为真正的第一发明人,顾心怿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中国专利金奖2次。1999年,他获得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劳模、石油工业特等劳模和全国劳模。 

    1995年,顾心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8月28日,他获得山东省科技最高奖,得到了50万元奖金。他说,他要用这笔钱到海边买一套房子,在节假日时,和支持自己工作数十年的老伴一起住上几日,那样还可以看到大海,看到他喜欢的各种船。 

    顾心怿寄语: 

    科技创新首先要树立自主创新的勇气。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创建自主品牌,打造核心技术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树立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加之国家为推动自主创新所采取的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我们一定能在自主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科技创新还要有引进、消化、吸收的正确方法。强调自主创新,不等于科技上的自力更生。但是,引进、消化、吸收必须找准重点。引进是途径,消化吸收才是目的。科技创新还要有人才保证。特别要加强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教育,不仅要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还要努力提高他们为祖国科技事业献身的思想觉悟。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德才兼备是科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