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报:市场价是贷款换石油可持续的保证
[加入收藏][字号:大 中 小]
[时间:2009-02-23 上海商报 关注度:0]
摘要: 社评
为了避免付出过高经济、政治成本,并降低政治性风险,我们这样的资源短缺国家要获得长期可持续的海外资源供给,就必须奉行反周期策略。
随着国际初级产品市场进入熊市,手握充裕外汇资产的中国也进入了收获海外资源的金秋...
社评
为了避免付出过高经济、政治成本,并降低政治性风险,我们这样的资源短缺国家要获得长期可持续的海外资源供给,就必须奉行反周期策略。
随着国际初级产品市场进入熊市,手握充裕外汇资产的中国也进入了收获海外资源的金秋。中铝195亿美元再度投资力拓交易刚刚达成,从2月17日到19日,时隔仅仅两日,中国又接连与俄罗斯、巴西两国签署总计3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这笔交易对各当事国都有多方面的利益,堪称双赢之举。
对于俄罗斯、巴西这两个借款国而言,他们能够获得的利益是立竿见影的。
上百年来,国民储蓄率不高的巴西一直需要借助外资投入开发本国资源,其国有能源公司Petrobras要开发旗下石油储量高达800亿桶的桑托斯盆地,也必须借助外资;而在可供选择的外资中,几乎不附加额外屈辱性政治条件的中资无疑是上选,也有助于实现其外资来源多元化。
在目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下,俄罗斯、巴西两国都遭到了资本外逃、资源企业收入锐减的冲击。特别是俄罗斯目前受危机冲击较大,大型企业集团普遍因此前借入巨额外币债务而陷入困境,资本外逃等正在急剧减少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此时此刻与中国达成巨额交易,250亿美元贷款可解其相关企业集团燃眉之急,从长期来看可以得到中国这个巨大、持续增长的市场。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可以收获的利益是什么呢?特别是近来俄罗斯与乌克兰、西欧的输气之争极大地降低了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者的可靠性,公众必然会提出这个问题。除了较好的交易条件、适度分散供应者和相应风险之外,中俄、中巴贷款换石油交易对中国还具有以下好处——
首先是增强我国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大部分进口石油通过海路运输,而我国海军尚不足以确保海上运输线安全。
这样,一旦发生问题,俄罗斯石油管道和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对我国就是性命攸关的,因为这两条管道能够比较牢靠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在平时也能为我们赢得更大的主动权和灵活空间。
其次,通过贷款换石油等大项目,我国可以维持和扩大中俄贸易规模,推动外贸多元化,降低对西方国家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第三,危机正在动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根基,我国作为美国最大外国债权人,把烫手的外汇储备通过扩大进口、海外投资(包括贷款)等方式换成其他有用资产,对我国亦属明智之举。
在中俄、中巴两笔“贷款换石油”交易中,引起公众疑惑的是对方承诺未来以市场价向中方供应石油的条款。
不少人可能认为用市场价在任何地方都能买到货物,无需额外付出贷款的条件。但即使不考虑在寡头垄断且高度政治化的国际石油市场上不能直接套用个人购买消费品的思路,我们也需要看到,在不同供给条件下,所谓“市场价”是不同的。
假如我国的供应方没有贷款,它们就可能无法修建输油管道和物流体系,而我们面对的市场上的供给又是比较短缺的,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所谓“市场价”必然是较高的;我国作为买主提供贷款后,卖方可以修建输油管道和物流体系,我们面对的市场上供给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市场价”必然是较低的。
在政治上,“市场价”条款更是这笔交易可持续的关键。我国承认一国对其自然资源的绝对主权,如果我们以贷款为条件,要求对方给予优惠价格供应,很容易在对方国内激起怨恨情绪,认为我们乘人之危剥削他们。这样的话我们即使签署优惠价格供应协议,未来也必然会遭到反对而横生波折。因此,与其要缺乏远见的“精明”,不如要着眼长远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