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锡肇 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姜锡肇: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今天应会议的邀请来谈一谈关于海洋能源工程行业过去发展的历史和对未来的一点展望,通过介绍能够让大家了解一下在海洋能源工程过去做的一些事情和对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的一些展望。我了解到,因为可能会有外宾来一起参加这个会议,所以我这个片子是英文的,我想会后如果需要,我们会再把它翻译成中文提供给大家。
分四个方面来向大家报告,一个方面就是中国海洋能源工程行业的历史,然后我想讲讲我们所取得的业绩。第三个想讲讲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的挑战和机会,第四个讲讲我们个人的,或者从我们这个角度看未来的一些发展。
简单的说,这一块咱们从事能源方面的人员可能对海上石油不大了解,我简单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在60年代海洋石油去中国探索,在66年的时候,有第一座海上的钢结构的平台在渤海湾建造,应当说也是中国探索从海上来采集石油的一个开始。但是那个时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建造的平台都没有采用国际标准。70年代,那个时候一些企业建造了一些钻井船,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国内的企业开始能够建造这些装备。80年代,应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时代,1982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海洋石油开发的一些条例,从那以后,中国海上石油的开发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1982年是一个标志,一个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建立,从那建立以后,中国海洋石油是一张空白,应该在这之前,我们的作业水深从来没有到过70米,我们开始也是仅仅从渤海湾,渤海湾最深的水深,能够城建海上平台,海底管线铺设,海底电线铺设这样的承包商或者是服务公司,甚至我们的焊工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当时最多的是日本的焊工,因为按照行业的标准,它必须持有国际的焊接证书,包括我们公司和国内都没有。经过这样一段历程有了很大的变化。从1982年开始,我们国家所有的海上平台都是采用国际标准,同时也有我们国家相应的强制性标准,包括安全和消防。这是一个基本情况。
这张图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对外合作的油田,这个叫成本油田,直到今天它还在生产,还有它的效益。大概从天津西港如果要坐船去差不多半天,距渤海湾这个位置大概70多公里,可以大家可以想见这个油田已经生产了十几年。
90年代应该说是海上石油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第一个就是南海的勘探和开发;第二个是海洋工程能够走到120米水深这样一个位置;第三个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建造大约100米左右水深的海上平台的基础,我们叫导管架,那是在90年代,应该标志中国在海洋工程设施的制造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那个时候当初是和一家外国公司合作,现在都是我们自己做。那个时候90年代也是随着改革开放,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到了2000年,直到今天,中国海洋工程作业的水深能够做到300米。因为大家知道,十米一个大气压,作业水深不同,所用的装备,所用的技术,以及方方面面,人员的经验等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随着作业水深发展能力不断扩大。
特别是中国能够具有做总承包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复杂的工程。这也是我们国家工程能力提升的标志。在早期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很多工程几乎清一色的包给国外公司,现在几乎所有的工程公司都是由国内来做,一部分由国外的专家协作我们来做,所以,这个过程当中这个变化很大。特别是现在,质量的控制和健康安全环保的要求,各个石油公司以及政府对这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现在算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这是我们这些年在中国海域建造了平台,大概了概念,中国海域大概有50多座海上的油气区域,大概有100多座海上的平台,同时也有15条MPSO,就是辐射储油生产系统。
去年,中国海上的油气产量已经达到了大约4300万吨左右,就是油气当量换算成油的话基本和大气的量是一样的。未来中国海上石油在2010年要达到五千万吨,去年是四千多万吨,所以这个量还是很大的。
第二个海上石油开发的模式。左边有一个绿色的,实际是一个小的海上化工厂,就是初步油气处理的装置。这上面可以做一些初级的油气处理和储存,这个船就可以储存大概16万吨煤,后面船靠过来把油运走。右边这个图就是经常会听到的海上平台卫星平台的开发模式,同时它还有陆地的终端,我们叫海路开发的模式。
左边这个叫全海式的开发优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用到很多标准和规范,基本都是国际标准。我们作为一个公司认证的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认证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从设计方面,我们中国的公司基本上采用了的这些软件都是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我们建造的结构物,包括左边看到的导管架,黑的这部分是要放在海底的,上面多一点的黄色是潮间带。右边这个平台是放在大的结构物的上面,整个左边这个平台是亚洲最大的导管架,是200米高,长是200米,高是100米,应该说在全世界能够造这么大规模的导管架不多,拥有这样场地的也不多。我们现在的能力走到300米,我们刚才看到大型的结构物是17000多米,上部的模块就是这一部分达到了1万吨,这个都是我们去年中国新纪录的一个标志,逐步的在向国际记录靠近。
作为海洋工程,作为它的供应链,或者是它的业务链大概从左边开始一直到最下面一直是他基本的业务量,从设计、建造,一直到运输、安装,调适、投产等等业务量。我们服务了很多的公司,这是建造的一些平台场景。在中国,不仅仅是海洋工程拥有很多的场地,承接这些海洋工程的平台,应该说从南到北中国都具备了这样一个实力。
这个全球是最大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现在有130万平方公里,最早要达到150万,上面建造一些大的船坞,现在船坞这一部分还在投资建设中,右边都已经在投入。
这个是塘沽的场地,就是从60年代开始这个场地就在用,现在还在用。相比之下,它就要了一些,过去是我们最大的基地,现在变成了比较小的,只有20万平方公里,现在它还在使用。海洋工程的发展为其他方面的也状态了一些条件,右边绿色是建造的模块化生产线,是全世界第一条的内矿生产线,这个内矿生产线投产以后,这一条生产线是中国60%的产量,规模很大。它的生产线也是把它作为模块化,也是一种新的工艺。在当前,应该说中国具备的海上大型建筑运输、管线铺设等等这些能力,如果是靠大型的海洋船舶。左边这个船是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起吊能力7500吨,应该说它是非常强大的。
上面这个黑一点的船是我们正在建造的3000米水深的起重铺板船。这个是我们做的海上施工的产品。
另外一个是我们方方面面,无论是管理层、政府、客户都很关心的健康安全环保,公司按照国际标准保持了一个非常好的健康安全环保的记录。这个红色是逐渐增加的人工时,蓝色的是按照美国健康安全环保的统计,就是工时损失率在不断的降低,这样一个业绩对我们的客户而言,对方方面面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中国在07年也安装了一个孤岛式风能的示范工程,现在也一直在为平台供电。此外在深水方面业界也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在深水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概念设计的研究。在当前,我认为我们面临着很多挑战,主要有几个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市场在萎缩,最近油价又稍微翘起一点,但是也是在60美元左右。另外有更多我们国内很多的企业在投入到海洋工程的建设,同时我们在深水领域,和ING的核心技术上,应该说中国和国外的工程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的机会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总得讲就是我们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仍然是很旺盛的,第二个,我们从长远发展,应当说中国来寻求国外的油气资源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需求和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国家的经济也支撑我们在装备投入,以及在开发各个方面能够确保我们的资金。第三个,我觉得我们海洋工程的建设项目也给我们在方方面面和国际相比,也有很多的比较优势。
展望一下我们未来在海洋工程,或者是在海洋能源工程的发展,应该说中国的海洋工程如果从1982年算的话,我们走过了27年的历程,在这个历程当中,与国外的同类型相比,走到这样一个长度,国外的工程公司大概需要40年左右的时间。未来根据我们这些年的积累,包括装备,包括人才各个方面的积累,我们觉得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中国作为一个成长的工程公司,特别是在中国当前这么一个经济环境下,中国有很多的地方我觉得还有很好的优势。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有很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人才、成本,以及我们的建造的能力,特别是工业配套的能力,中国都加强;第二个,中国目前还没有深水工程,我们现在讲深水工程业界一般定义是三百到五百米深,现在在中国的南海,中国海油发现在1500米水深的地方发现了天然气,对于深水的工程技术这些研究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第三个,我们也注意到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沿海,这种清洁能源的使用和这种投资的驱动,我们看到有更多的投资会投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对于工程而因也有很多的机会,包括风能、波浪能。另外我们政府对这方面的倾斜也会越来越多,使得我们有机会更多利用清洁能源,对工程界,对海洋工程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机会。
最后我们和国外一些工程公司的合作机会也更加增多,特别是中国的开放政策,使得我们在合作这个方面有更好的机会。所以,通过我们这20多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中国在海洋能源这个领域的工程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我们在深水、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技术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这样一些手段来满足我们油气资源的供给。
在风能方面我们有了第一个项目,在未来我们也会有很多的投资和建设,未来我想我们在很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不断的能够通过自主创新来掌握一些核心的技术,特别是海洋的工程技术。此外,我们也有更多资本和技术来和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进一步的合作。
我今天演讲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